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茶旅融合與數字化技術深度結合,7月5日至7日,皖西學院環境與旅游學院“葉脈連山海數智繪振興”團隊赴六安市開展實地調研。團隊在環旅學院燕智博、劉乾坤、方芳三位指導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圍繞“茶旅融合與鄉村振興”這一核心主題展開工作。團隊一行先后走訪六安瓜片原產地大數據溯源中心、六安瓜片茶文化體驗中心、大灣村及六安西茶谷主題公園,通過文化調研、科技考察、紅色與廉潔教育,探索“茶葉種植+加工+旅游體驗”的創新發展模式。
解碼茶產業數字化“基因”
7月5日,皖西學院環境與旅游學院學生身披鮮紅旗幟,在新校區校門口,高喊口號,踏上實踐征程。前往第一站六安市茶產業大數據中心,與中心負責人王思虎深入交流。該中心運用物聯網、區塊鏈技術,打造全產業鏈溯源系統,為茶園地理測繪、農事生產、產品銷售等環節提供實時監控,并生成茶葉“電子身份證”,通過電子身份證管理和數據采集,系統已實現鮮葉采收、加工流程的數字化監控。通過此次調研,同學們把課堂所學與茶產業一線場景深度對接,深切感受到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的蓬勃脈動。大家紛紛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新起點,把調研成果轉化為學術思考與青春行動,在皖西大地上書寫“強國有我”的青春答卷。
(皖西學院攝)
體驗千年瓜片的“活態傳承”
7月6日上午,團隊成員探訪六安瓜片茶文化體驗中心,開啟沉浸式茶文化之旅。在茶文化展廳,成員們穿越時空,感受茶文化的深厚底蘊。茶藝表演精彩紛呈,展現“和、靜、怡、真”的茶道精神。團隊成員在深入了解茶文化產品后,嘗試開展線下銷售活動,體驗茶旅與電商融合的魅力與挑戰。現場的沉浸式體驗讓同學們把課堂里的專業知識與茶旅一線的鮮活實踐緊緊相扣,更在心底種下“以文化為魂、以電商為翼”的鄉村振興種子。大家紛紛表示,將帶著這份滾燙的收獲,繼續奔赴下一站調研,用青春腳步丈量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把論文寫在大別山的綠葉之間,把成果留在茶農的笑臉上。
(皖西學院攝)
汲取鄉村振興的“精神養分”
7月6日下午,團隊踏上探訪金寨縣的旅程,旨在追尋革命先烈的足跡,從鄉村振興中汲取力量。成員們先后前往金寨縣和大灣村,參觀珍貴的史料和實物展覽,感悟金寨縣作為全國第二大將軍縣的輝煌奮斗歷程。金寨縣在紅色文化與茶產業的融合發展上取得了顯著成就。團隊一行還與金寨縣蝠牌茶旅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進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六安瓜片的加工制作流程及茶葉審評的專業知識,并親自體驗了制茶工藝,深刻感受到了金寨縣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不懈努力與成果。
(皖西學院攝)
繪制茶旅共生的“詩意畫卷”
7月7日,團隊來到了六安市西茶谷主題公園。這里,5800畝規模的茶園與響洪甸水庫的生態景觀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宛如一幅天然的生態畫卷,為茶旅融合發展提供了生動的現實樣本。團隊成員們在園內細致參觀了茶梯環繞山峰、景觀吊橋等特色設施,并積極參與了手工采茶及茶園課外學習活動。在方芳老師的現場指導下,大家針對茶葉的外形、顏色、大小等特征進行了系統的觀察、學習與對比分析。隨后,成員們還結合平日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現場泡制了六安瓜片,在茶香裊裊中,品味著這片土地的韻味與魅力。
(皖西學院攝)
三天兩夜,用腳步丈量茶山,用汗水浸潤鄉土。從大數據中心的“云端”到“紅心”,從茶旅體驗中心的“匠心”到西茶谷的“綠脈”,同學們把專業知識寫進六安瓜片的每一片葉脈,把青春誓言刻在大別山的每一道山脊。此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不只是一次調研,更是一場奔赴:奔赴鄉村振興主戰場,奔赴時代出卷的現場。團隊將把調研報告帶回課堂,把紅色基因帶回校園,把茶旅融合的金點子帶回實驗室,讓“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的故事在課堂上繼續生長,讓“強國復興有我”的青春答卷在皖西大地上繼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