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就是農民,只不過是掌握了一定知識的農民。”
無論是開展野外調查和分析實驗獲取第一手數據;還是抱著“啃硬骨頭”的決心處理龐雜的種質資源數據,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教授胡小文始終求真務實地工作,讓鄉土草種研究落在祖國大地,用實際行動書寫科研報國的生動答卷。
胡小文與團隊考察草種 圖源:蘭州大學
科研堅守,不忘鄉土草種情
學生時代,胡小文遇到了他學術生涯的引路人——王彥榮教授。導師王彥榮在種子學領域的造詣、嚴謹的治學態度與科研熱忱,深深影響了他。在王彥榮的指引下,胡小文跟隨導師的腳步走上了鄉土草種研究這一在當時比較“冷門”的學術領域。
“在我國土地上有這么多種質資源,這些草種是否在糧食安全、生態修復方面有價值,試試看。”抱著這種想法,胡小文在鄉土草種領域扎根,時至今日,從未改變。
二十余載的科研生涯,胡小文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如何將科研成果轉化到實際生產和應用中。胡小文常常追問自己: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自己做了什么事情是讓自己滿意的,是對這個行業有意義的?
“有些成果,從紙面上看起來還不錯,但怎樣才能將其進一步轉化為對社會真正有意義的東西,這個成果如何走出去?”
胡小文知道,一項科研成果在實驗室里或許效果不錯,但如何讓農民掌握技術并在生產中解決問題才是關鍵。“這不僅需要掌握基本原理、技術知識,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把技術契合到實際的生產場景中。”
懷揣著這種想法,胡小文走出校園,奔赴田野,與基層工作人員、農牧民學習交流,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西部野外的廣袤草地是他科研的重要戰場。對此,胡小文感慨:“我每年都有幾個月時間在野外,尤其是便于做調查的夏天。”
在野外考察的過程中,胡小文見到了許多有著豐富經驗的一線工作者。其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酒泉的企業家:“和通常印象中西裝革履的老板們不太一樣,他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騎車去地里看。這樣就能知道什么時候該澆水、該打藥。日積月累之下,生產技術自然而然就打磨出來了。”
對此,胡小文總結為:對于企業家來說,這是一種在生產實踐中長期摸索得來的經驗;而對于科研工作者來說,就是要揭示這些經驗背后的科學規律,并將其進行總結,進而形成一定的技術模式,推而廣之。
胡小文與學生交流學術問題 圖源:蘭州大學
面向應用,小草種迸發大能量
胡小文深知,科研不能閉門造車,科研成果應當能夠服務于社會,為國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只有雙腳踩在泥土里,才能真正明白學科的意義。”在廣袤的西部大地上,胡小文努力探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的道路。
種業涉及國家的食物安全、生態安全,被稱為農業的“芯片”。面對甘肅省草種業面臨的鄉土草品種少、種子供應不足等問題,胡小文聚焦鄉土草種的馴化選育與草種生產技術的研發,先后馴化選育“隴東長芒草”等鄉土草種5個,研發短花針茅、垂穗披堿草等12種重要鄉土草種種子生產技術,草種產量提高數倍。針對甘肅省鄉土草種源不清、種子質量不達標等問題,胡小文推動在甘肅省開展了全國第一個種子認證試點工作。
作為農業農村部牧草與草坪草種子質量檢驗測試中心(蘭州)常務副主任,胡小文及其團隊的老師和同學們承擔了大量草種子質量檢驗、人員培訓與技術咨詢服務,年均檢驗草種量占我國草種市場流通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為保護種子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保障我國西部乃至全國草業生產與生態建設用種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4年,胡小文主持申報的《草種子檢驗規程檢驗報告》等2項國家標準修訂任務獲批準立項,修訂后的標準將用于全國范圍內的牧草、草坪草和生態草等草種子的質量檢驗和質量分級工作。在胡小文的帶領下,草種子質量檢驗測試中心自成立以來,累計修訂國家標準22項次,制、修訂行業、地方標準14項,為提高我國西北乃至全國的草種子質量,保護種子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草種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草地修復,行走在高原的生態美容師
多年來,在野外考察時所目睹的一幅幅植被稀疏、生態惡劣的現實圖景,不僅讓胡小文切身感受到了草地退化對生態與居民生活的不良影響,也讓開展草地生態修復的想法在他心里生根發芽。
胡小文選擇用實際行動承擔起草地生態修復的責任。
堅守著生態修復這一初心二十二載,他創造了干旱區礦山修復的“烏海模式”,在他和團隊的鉆研與努力下,原本寸草不生的內蒙古烏海礦區煥發出勃勃生機。“我曾帶學生去烏海。他們讀過《平凡的世界》,熟知孫少平,卻是第一次親眼見到煤礦。”胡小文回憶道。粉塵彌漫中,植被蒙著厚重的煤灰,“那些被歲月侵蝕的痕跡,讓學生真切體會到生態修復的意義。”
伴著極端寒冷和稀薄空氣帶來的高原反應,頂著頭痛和呼吸困難在崎嶇山路間跋涉,他研發了被國家重大工程項目采用并沿線推廣的青藏高原工程跡地修復技術,為我國重大戰略任務的綠色施工與順利實施作出了重要貢獻;披星戴月、日月兼程,走過約15萬公里的調研路程,他指導的“草地修復——行走高原的生態美容師”項目團隊修復草地25萬余畝、間接帶動創收近百萬元、所推行的修復工程達150萬平方米,帶動再就業農牧民超1000名。
胡小文帶領學生參加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 圖源:蘭州大學
熱愛與傳承,守護草類種質資源
無論走到哪里,胡小文都會習慣性地留意街邊的花花草草;在給本科生講授《草類植物種子學》的課堂上,胡小文也常常“引經據典”———對于各種草種在校園里所在的具體位置,他更是如數家珍。“我本身就很喜歡種子。”對于胡小文來說,觀察、收集種子,已經成為他的生活,甚至在外出游玩時,他也常常為了收集種子而專門購買很多種水果。
出于這份對種子的熱愛,更是出于對我國鄉土草種的保護,自2016年起,胡小文著手建設草類植物種質資源庫。
從隴東黃土高原到阿拉善荒漠的無人區,從三江源的皚皚雪山到祁連山的涓涓細流,他帶領團隊和學生,足跡遍布我國西部的山川草原,歷經艱辛,收集鄉土草種800余種,種質近萬份,建立起了我國第一個省級寒區旱區草類植物種質資源庫,發布了野生草種質資源收集與種質資源庫建設標準,構建了遍布西部的草種質資源收集網絡。
在這個過程中,胡小文組建起了一支成熟的甘肅省草類植物種質資源收集隊伍。團隊立足甘肅省草地生態修復和生態草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多次承擔省內鄉土草種種質資源調查與收集工作,為甘肅省草地生態修復和生態草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數據、資源和技術支撐。
胡小文認為,作為一名農學科研工作者,科研工作的重要意義就是服務社會,解決實際問題。“或許它的成效并不像科研論文那么顯眼,但這些基礎性工作很重要。如鄉土草種擴繁需要什么樣的水、肥、密度,種子發芽需要什么樣的條件,種子怎樣保存才能更長壽,這些是保存和利用鄉土草種質資源的前提條件。有了這些,我們后續的工作才不是空中樓閣。”胡小文對于種質資源收集還有更多設想。
從實驗室到草原,從講臺到野外,胡小文用行動詮釋著科學家的擔當———既要有仰望星空的科學理想,又要有腳踩泥土的民生情懷。如今,他收集的種子已在西部大地上抽芽吐綠,而他播撒的熱愛,正在一代代“綠之行者”心中長成未來保衛生態的信念。
胡小文與團隊在野外開展調查 圖源:蘭州大學
內容來源|《蘭州大學報》1137期
文字丨王世丹 鄧思晗
圖片丨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袁靜
校對|呂佳靈
責編|李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