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去過青藏高原嗎?”看著臺下青年學子面面相覷的樣子,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笑著“解圍”,“去一趟,確實不容易”。
這是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2023級新生入學教育首場專題報告會現場的一幕,姚檀棟用他30多年科考旅程的親身經歷講述“從高原到巔峰”的科學攀登之路。
今年5月,2023“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登山隊員成功登頂。他們克服高海拔、高輻射、低氧氣、低氣壓、低氣溫的“兩高三低”極端環境,勇闖這片不毛之地。大屏幕展示界面的圖表里,同學們讀出了這條攀登之路上超乎想象的艱辛,也感知到蘊藏其中的無限可能。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地球第三極”“氣候變化驅動器”之稱,是我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開展地球多圈層相互作用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因此成為全世界科學家競相追逐的科學高地。
“青藏科考是保護全球生態環境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之一,去青藏科考不僅是中國科學家的夢想,也是世界科學家的夢想。”聽姚檀棟述說中國科學家持續攀登的信念和故事,國科大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碩士新生史兆凱心潮澎湃,“能去青藏高原科考,也是我夢寐以求的事。現在,我更加理解青藏科考的重要性,也更加堅定自己未來的方向。”
《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今年9月1日正式施行,這是我國針對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出臺的專門區域性法律。這部法律的醞釀和誕生,凝結著科考隊關于青藏高原生態系統與生態安全問題幾十年的研究積累。
“我代表科考隊提出加強冰川變化監測、冰川災害監測預警,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的保護修復治理建議,都在《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草案建議稿)》中被一一采納。”姚檀棟與同學們回顧了當時立法調研會的場景。
“這就是科學研究‘開花結果’的時刻吧!這背后,是觀照人類永續生存的廣博胸懷,更彰顯著一輩又一輩中國科學家‘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的高尚情操和務實作風,引領我們沿著這條攀登之路成長成才。”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碩士新生盤天玉拿起手機,拍下了屬于自己的“追星”照。
提問交流環節,面對青年學生“如何走好科研第一步”的提問,姚檀棟給出了一個關鍵詞——時間。在他看來,日新月異的新科技和新工具可以幫助大家提高工作效率,但科研一定是一個長期積累和實踐的產物,“工具越來越好用,但鉆研投入的時間一點也不能減少”。
現場還有學生提問,珠峰登頂過程中印象最深的困難是什么?姚檀棟笑了笑:“這個問題,我一時還真答不出來。”他接著解釋,“把困難全部想在前面,是我們科考隊一以貫之的工作原則,在惡劣的自然面前,要有智慧預判所有的困難。”
如何利用高技術實現高質量發展,帶動整個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新突破,是姚檀棟和團隊不斷思索的問題。從水、碳、生態到人類活動、環境變化機理,他們為自己制定了“聚焦2025”“面向2050”的發展方向。
“青春是用來奮斗的,青春時光又是珍貴的。就像國科大的標志性建筑——鐘樓,時時刻刻在提醒和鞭策著我們,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講座一結束,國科大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碩士新生張智杰榮一路小跑追上姚檀棟,他搶到了自己讀研階段的第一個院士簽名。
(記者 崔興毅 通訊員 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