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防”詐騙,安全“0”距離
(河北工程技術學院 楊思宇)
近年來,隨著我國通信業及金融業的迅速發展,各種各樣的遠程電信詐騙案件也不斷滋生,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特別近兩年來,以虛假信息進行的詐騙犯罪在我國迅速蔓延,犯罪分子借用手機等非接觸式的詐騙犯罪已經成為社會一大公害,損害群眾的利益。尤其近期大學生被詐騙的案例越來越多,這引起了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大學生他們大部分在校園的學習和生活中,由于涉世未深,防詐騙意識較為薄弱,會面臨著諸多詐騙問題,然而電信詐騙犯罪是一種新型詐騙犯罪,往往大學生成為其中的受騙人。因此,大學生的防電信詐騙教育成為高校輔導員日常工作中至關重要的部分。因此對學生進行防電信詐騙意識提高工作可以讓學生防患于未然。
一、案例概述
本案例以所帶班級的趙某同學為例。趙某前幾天收到快遞“工作人員”虛擬電話,稱其包裹被運錯,到達了外地,對趙某同學進行賠償,但是需要走流程,隨后工作人員對趙某提出加微信的要求,加為好友后,工作人員給趙某轉了金錢,但是是花唄備用金,其實是趙某自己的錢,當事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之后工作人員說金額轉多了,需要退還,趙某盲目相信了對方的話,根據對方的操作,把錢全部放入銀行卡中,最后通過驗證操作,最終趙某銀行卡內六千左右元錢全部被轉走,意識到了被詐騙。
二、案例分析
由于網購人群日益增多,該類案件受害群體逐步增多,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渠道獲取當事人網購信息,冒充賣家給當事人打電話,以重新付款或退款的方式誘騙當事人進行操作添加好友,填寫銀行卡信息或直接獲取銀行卡驗證碼,導致當事人銀行賬號被盜刷。
在得知趙某遭遇電信詐騙情況的一段時間里,我分別與其同宿舍的同學進行談話,我了解到趙某有防詐騙意識,但是防詐騙意識并不是很強,在這場騙局里面,不法分子以貨物丟失為由,擾亂受害人的心緒,隨后順勢提出理賠,這時受害人為了減少損失就會主動提供自己的手機號、銀行卡號的信息,并輕易掃描對方提供的二維碼等,最終落入了不法分子的騙局之中。在趙某操作期間,她的舍友也對其進行了阻止,并讓其聯系店鋪客服,咨詢物流狀態是否正常,所以遇事不慌亂至關重要,否則就很容易被擾亂,而作出錯誤的決定。
通過趙某這次案例,我認為導致這次詐騙事件的關鍵所在,就是受害者對于電信詐騙的防范意識不夠。首先,對于陌生電話等一定要慎重再慎重,不要輕易相信他們的話,如果確認他們提供的消息無誤,最好自己聯系店鋪客服詢問有關消息。其次,對銀行卡的了解不夠,在收款的時候,個人是不需要告知銀行卡密碼的,密碼泄露的話,騙子便可以知道你銀行賬戶的所有信息。最后,驗證碼是作為銀行卡支付的最后一道屏障,一定不能泄漏給任何人,當有人詢問驗證碼時,一定要加強警戒心,驗證碼一旦透露給對方,錢立馬就會被轉走。
根據這個電信詐騙的事件對趙某的情況做出了了解,并引導她要保持高度的防電信詐騙意識。經過事后與趙某多次單獨談話之后,我決定在其所在班級以及我所帶班級組織進行了一次“增強防電信詐騙意識”為主題的班會,指出了同學們應該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增強防電信詐騙意識等內容,在班會中,我適當增加了學生講話、自主討論等環節,根據我對每位同學的了解,盡可能使他們在全班面前相互熟悉,遇事相互幫助,講出自己看到的新型電信詐騙案例,彼此增加防電信詐騙意識。對趙曉宇同學而言,我對其多次談話,讓她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壓力,這件事情吃一塹長一智,要保持樂觀的心態,不要一直被其影響。希望每個同學都要增強防電信詐騙意識,謹防被騙。
三、解決方案
第一,輔導員應深入調查了解學生防詐騙意識。根據同學的敘述和對學生的談心談話中,全方位了解學生的意識是否薄弱,并增強防電信詐騙的意識。
第二,防止身份信息泄露。在個人身份信息或者是家人信息的保密工作上,不要輕易將填寫有個人資料的憑證、單據等隨手丟棄,像快遞包裹等,上面留有手機號,這樣會給詐騙分子有機可乘。另外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網銀等,切莫將信息透露給他人。銀行發送的驗證碼更是一定要保管妥當,不要輕易外泄,且驗證碼的使用途徑在短信中一般都會注明,仔細閱讀短信內容,非內容中所提及的用途肯定不能相信。同時,陌生人發來的二維碼不要隨意掃描,時刻保持警惕。
第三,如果你在接到了短信或者是電話的時候,記得一定要仔細核對真實的信息。收到短信時,可以打電話給當事人,問一下到底有沒有這回事。只要仔細核實,就能將大部分的詐騙手段識破。如果還是不能確定真偽的話,就找家人或者朋友商量一下。如果是銀行發來的,你可以撥打銀行的服務熱線咨詢一下,比如是農行的信息,可以撥打95599核實。
第四,就是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金錢觀,不要相信什么天上會掉餡餅。許多人喜歡貪小便宜,會在接中獎電話或者是短信的時候,就被利益沖昏了頭腦,從而上當受騙。
第五,平時的時候,跟身邊人多分享一下這些詐騙的信息,把這些信息與大家共享,你也能了解到更多詐騙的信息類型,這樣,當你遇到的時候,就能做到心中有數, 而不是忙亂中上當受騙了。
四、經驗與啟示
第一,發生詐騙不慌忙,要下功夫在日常。校園危機事件應對是高校輔導員的主要職責之一,也是高校輔導員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然而,詐騙事件的發生往往就在一瞬,留給輔導員的判斷、處理時間都很有限,因而做好預防工作非常重要。針對電信詐騙,事前制定應急預案,定期召開反詐騙主題班會,事后不懈怠,總結分享經驗,這些措施都能夠有效地降低電信詐騙事件的發生率,同時提升自身對于危機事情的應對能力。
第二,輔導員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方能被學生信任。《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規定:“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痹陔娦旁p騙事件發生的時候,學生會不會第一時間聯系輔導員,會不會信任輔導員,是處理此類突發事件的關鍵。輔導員應當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遇到危機事件時信任輔導員。
第三,積極溝通,善于引導,為學生加強防電信詐騙意識提供幫助。通過班會引導學生樹立良好價值觀,為學生傳遞正確的防患意識。
第四,詐騙過程中,犯罪分子往往會利用人的恐慌心理,制造緊張氣氛,不停地變換角色,讓你來不及分辨真假,并催促你辦理。一旦發覺對方可能是騙子,馬上停止匯款,不再繼續交錢,防止擴大損失。
最后提醒大家,不管是現實詐騙還是網絡詐騙,騙子最終的核心或者是共同點都是一個騙字,只要我們多加強預防心理,切實做到“三不一要”:不輕信、不透露、不轉帳;要及時報案。十個“凡是”:凡是網上兼職刷單的,都是詐騙;凡是網上投資理財高回報高收益的,都是詐騙;凡是網上辦信用卡、貸款、需填寫驗證碼、繳納保證金的,都是詐騙;凡是上網交友誘導投資的,都是詐騙;凡是冒充淘寶客服退款要驗證碼的,都是詐騙;凡是冒充公檢法機關辦理要求轉賬到安全賬戶的,都是詐騙;凡是冒充好友老師,網絡上要求轉賬的,都是詐騙;凡是電話冒充熟人不見面就借錢的,都是詐騙;凡是陌生網站鏈接沒說明要點入的,都是詐騙;凡是買游戲裝備要私下交易的,都是詐騙。牢記六個“一律”:只要一談到銀行卡,一律掛掉;只要一談到中獎了,一律掛掉;只要一談到公檢法或銀行卡逾期,一律掛掉;所有短信,讓點擊鏈接的,一律刪除;所有以交友為由推薦投資理財的,一律刪除;所有不熟悉的170開頭的電話,一律不接。
小心“防”詐騙,安全“0”距離,只要我們謹慎行事,捂緊口袋,正確判斷,就能遠離詐騙,遠離騙子!
我要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全部評論(0條)
查看更多評論 已顯示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