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詐騙是指一種犯罪分子利用電話、網絡等電信技術手段獲取非法利益的違法犯罪活動。近幾年,許多不法分子利用個人信息泄露的空子詐騙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不僅給學生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容易導致大學生個體的信任危機、阻礙其正常的人際交往,更有甚者可能因一時無法承受經濟損失帶來的打擊而做出極端行為。大學生如何預防電信詐騙?筆者認為,知情意行一個都不能少。
一、預防大學生電信詐騙已經迫在眉睫
近年來電信詐騙方式千變萬化,受騙人群呈現年輕化、高學歷趨勢,高校成為電信詐騙的“重災區”。要堅決遏制電信詐騙犯罪多發高發態勢,社會要加強宣傳教育防范,高校應該成為社會宣傳教育防范的重點區域。很多受害大學生表示,電信詐騙所帶來的“精神壓力”讓他們不堪重負。社會就業、學術內卷、疫情封校等問題導致其面臨的心理負擔比以往都更為沉重,電信詐騙這一“飛來橫禍”只會讓學生的心理狀況雪上加霜。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筑牢預防電信詐騙的心理防線,已經成為擺在高校輔導員面前的一大難題。高校輔導員應該從“知通”“情達”“意堅”“行踐”四個方面著手,“嚴防死守”預防大學生上當受騙。
二、預防大學生電信詐騙是一個知情意行的過程
“知情意”是大學生個體基本心理活動,“行”是前三者的表現與實施。高校輔導員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出發,加強大學生防騙的主題教育,對預防大學生電信詐騙提供一個全新的干預視角。
1.知通,案例導入,認知引航
輔導員首先要關注學生對于電信網絡詐騙的認知,結合身邊的實際案例,諸如“網上兼職”“刷單詐騙”“校園貸”“購物消費詐騙”等,提高學生的防騙意識。引導學生積極關注國家反詐中心APP、96110預警勸阻專線、12381涉詐預警勸阻短信系統、云閃付APP“一鍵查卡”等網絡反詐利器,學習反詐知識,熟知騙子們的“一貫伎倆”。同時,還要拓展校外資源,聯合派出所和銀行、金融辦等機構進校給同學們帶來主題宣講,加強防騙教育。
2.情達,厚植情感,入腦入心
情達即通情達理,高校輔導員在“知通”的基礎上,多在情感上下功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大學生是科技產品的追隨者和擁躉,個人信息容易泄露;另外,大學生正處在“自我同一性”獲得的關鍵階段,心理不是很成熟,虛榮心強,容易掉進詐騙分子所設的陷阱。輔導員一定要多召開防詐主題班會,在導入案例的同時一定要植入情感,讓同學們浸入式地感受被詐騙學生所經歷的情感變化,切身體驗遭受詐騙后所帶來的情感沖擊,“情”達內心深處,入腦入心。
3.意堅,克己修身,磨練意志
預防電信詐騙,錘煉堅強意志是不可或缺的一面。例如,當學生看到別的同學優越的物質條件時,能否抵制網絡上的各種誘惑,抑制不良借貸行為;當學生接到恐嚇、誘騙的電話時,能否理性判斷,自我控制,尋求合理的解決途徑,不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良好的意志品質需要在日常生活細節中培養,沒有體驗和實踐,沒有見多識廣,在面對誘惑時就缺乏防御能力。輔導員要給學生創設一定的選擇情境,使其在不斷的自主選擇中增強抵抗力,形成頑強意志。同時,還要教給他們一些自我控制的方法,使其學會抵御誘惑。
4.行踐,行動導向,知行合一
行為實踐,是“知通”“情達”“意堅”三者的外顯形式。大學生如何更好預防電信詐騙,最終要通過行動表現出來。高校輔導員要創新活動形式,組織學生參加預防電信詐騙志愿服務宣講,召開主題班會,開展主題團課評選等,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們在“做”中“學”。同時,要積極引導同學們明晰健康的行為導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要去貪圖任何電信里面的小便宜,不去隨意回復一些驗證碼,不隨意填寫自己的身份信息。從學生骨干隊伍入手,然后以點帶面輻射至廣大大學生群體中,積極投身到各種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中去,不沉迷網絡,不輕信謠言,不泄露信息。
預防各類電信詐騙已成為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輔導員應尊重大學生的成長規律,為大學生提供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使“知情意行”的培養一個都不能少。
我要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全部評論(0條)
查看更多評論 已顯示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