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飛馬跑團自2016年成立以來,始終秉持“強健體魄、以跑會友”的初心,八年如一日在萃英山下傳遞著奔跑的力量。這支以馬拉松為特色的團隊,始終以“參與比成績更重要”為理念,讓不同水平的同學都能享受跑步的純粹樂趣。
2024年9月的蘭州新區半程馬拉松賽場上,由5名男生和1名女生組成的蘭大代表隊格外亮眼。為備戰這場重要賽事,團隊成員在暑假期間創新訓練模式——團長陳大搌制定科學訓練計劃,通過線上打卡督促成員保持狀態。當被問及備賽最大挑戰時,隊員們笑著回憶:“暑假天南海北的我們,硬是通過線上協作完成了團體合照。”這份帶著數字化時代印記的報名材料,恰是團隊凝聚力的生動注腳。
蘭州大學飛馬跑團合影 圖源:蘭州大學萃英在線
比賽日微涼的秋雨中,這支組隊出征的隊伍展現出蘭大人的團結精神。發令槍響后,經驗豐富的范易鑫率先領跑,其他隊員按照既定策略穩扎穩打。賽程中馬蕊宇主動分享的能量膠,化作傳遞在隊友掌心的溫暖補給。當六人最終以總時長優勢斬獲高校組團體亞軍時,所有汗水和堅持都化作了對“團隊力量”的最佳詮釋。
“成績背后是每周不中斷的規律訓練”,陳大搌團長在賽后總結中既保持著清醒,也流露出跑者的熱忱。這支年輕的隊伍已把目光投向更高處,他們堅信:當清晨的萃英山跑道迎來更多躍動的身影,當“為校爭光”的信念融入每一次呼吸節奏,屬于蘭大人的馬拉松故事必將續寫新的篇章。正如跑團向全體同學發出的誠摯邀約:換上跑鞋,加入我們,讓青春在奔跑中綻放光芒。
陳大搌
2023級核科學與技術學院本科生
陳大搌正在馬拉松 圖源:蘭州大學萃英在線
陳大搌接過飛馬跑團團長聘書時,忽然想起在半馬終點線旁與時任團長龐明宇合照的瞬間。“當時龐學長遞來的不只是一起訓練的邀請,更像傳遞著某種關于熱愛的火種。”
陳大搌把嚴謹細致帶進了跑團管理。面向榆中和城關兩個校區的成員,他制作出詳盡的周計劃表,并組織線上打卡互相督促。成員們課表沖突時,總能收到他私發的提醒:“今天別忘了訓練。”
生日當天的半馬賽道成了特殊的考場。雨水裹著涼意滲入運動服,之前比賽的傷口隱隱作痛。“1小時45分鐘完賽的目標雖然沒達成,有團體第二名這份禮物也已經足夠珍貴。”陳大搌的語氣中帶著些惋惜。
深夜的臺燈下,這個同時處理課業和跑團事務的年輕人,正在撰寫新學期的招新方案。“跑步從來不是單打獨斗,”陳大搌合上筆記本時輕聲說道,“希望明年這時候,能有更多人跑出屬于自己的風景線。”在他心里,團長的工作就像傳遞接力棒——有人把熱情遞到他手中,如今他要穩穩交給后來者。
范易鑫
2021級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本科生
范易鑫正在馬拉松 圖源:蘭州大學萃英在線
在范易鑫的運動履歷表上,“飛馬跑團”已然鐫刻了三年時光。這位戴著黑框眼鏡的理科生談起跑步時,眼里躍動著純粹的光:“人們常說跑步枯燥,可當你把簡單的雙腳交替變成日常,某天回首,那些丈量過的里程、縮短的配速、刷新的PB,都會化作具象化的成長刻度。”
在繁重的課程間隙,范易鑫總能在操場找到心靈休憩所:在學習壓力非常大的情況下,整個人的身體是緊繃的,心態也會容易焦慮,所以這時候就少跑一點,學習壓力相對較小時,訓練就多一點。這種張弛之道,讓他在保持專業學習排名的同時,連續兩年帶著跑團站上領獎臺。
作為跑團的“賽事指揮官”,范易鑫的手機備忘錄里有蘭州新區半馬、高校挑戰賽等各大賽事報名信息。談及今年斬獲的團體亞軍,他笑道:“今年的團隊半程馬拉松成績和去年相比有了進步,校運會上的整體水平和成績也有上升趨勢。學校整體的體育氛圍越來越好。”夕陽下的萃英山跑道,范易鑫的跑鞋再次劃出悠長弧線。“我不追求某個具體數字的突破,只要在跑就夠了。”
王心楷
2024級哲學社會學院本科生
王心楷正在馬拉松 圖源:蘭州大學萃英在線
在王心楷的跑者日志里,馬拉松從來不是孤獨的修行。這個常在榆中校區練習的少年,把五千米起步的日常訓練視作理解世界的特殊語法:“當你用腳步丈量萃英山的晨昏線,就會明白存在主義說的‘選擇即自由’。”
初入飛馬跑團時,王心楷遇見了人生重要的“領跑員”。“安洋學長訓練經驗很豐富,愿意主動帶著我,”王心楷這樣回憶,“他用較低的配速陪我適應馬拉松訓練,幫助我進步。”這種傳承式的陪伴,讓枯燥的間歇訓練變成了生動的對話課堂。
蘭州新區半馬賽道的雨幕中,參賽者相互幫助、鼓勵,真正踐行了“友誼第一”。當團隊總成績躍入視線時,王心楷發現,集體榮譽感遠比個人PB更令人動容。
就像馬拉松賽道上的同頻者,總會循著呼吸聲找到彼此,王心楷希望未來蘭大飛馬跑團能舉辦更多活動,吸納更多真正熱愛跑步的同學。在知行合一的哲學命題里,王心楷用跑鞋在黃土高原寫下自己的答案。
李訓麒
2023級護理學院本科生
李訓麒正在馬拉松 圖源:蘭州大學萃英在線
李訓麒穿梭在蘭大多個校區的訓練場間,摸索出了自己的跑步哲學。護理學院所在地的操場常讓他難以盡興,榆中校區雖然擁有專業跑道和眾多跑團隊友,但往返兩小時的車程令人卻步。最終他選擇了折中的城關校區本部——這里寬闊的跑道足夠施展,又能通過跑團群聊即時獲取反饋。"距離不是問題,只要保持每天在群里打卡交流。”他邊說邊展示手機里整屏的跑步數據截圖。
這個細心的男孩漸漸發現,看似簡單的跑步藏著大學問。從落地姿勢到呼吸節奏,從補給策略到配速分配,跑團教練傳授的每個技巧都像解鎖新技能。雖然當面請教的機會不多,但每次運用訓練時學到的技巧,成績都有明顯進步。
人生首馬帶來的緊張感,在鳴槍起跑后化作了專注力。當黑壓壓的參賽人群如潮水般涌動時,李訓麒慶幸發現了前方熟悉的身影——隊友馬蕊宇,兩人始終保持著默契。茫茫人海中能和自己熟悉的同伴一起完成比賽,對李訓麒來說,是最大的定心丸。
馬蕊宇
2023級護理學院本科生
馬蕊宇正在馬拉松 圖源:蘭州大學萃英在線
馬蕊宇與蘭州大學飛馬跑團的羈絆始終未因距離而疏離。作為護理學院2023級本科生,她早已深諳跑步的本質——或許沒有人能夠一直陪伴你,但總會有人同行。城關校區的塑膠跑道上,看著晨霧中的同伴背影,她反而更專注地聽著自己的呼吸節奏。
這個將半程馬拉松列為“大學必做清單”首項的姑娘,至今記得那個莽撞的黃昏:夕陽把操場染成橘色時,她對著手機導航規劃出十公里路線,卻在第三公里就初嘗敗績。“最后七公里是看著路燈漸次亮起走完的,運動鞋摩擦地面的沙沙聲里,忽然明白馬拉松教會我們的從來不是逞強。”當冬日寒風中的堅持化作馬拉松的完賽證書,馬蕊宇已能在專業課與體能訓練間自如切換。
在賽道上,馬蕊宇收獲的是溫暖:素不相識的跑者會側身讓出補給站的物品,志愿者會大聲加油吶喊。“跑步是一項孤單的活動,但有人愿意慢下來去陪著你一起跑時,就好像幾粒瑩瑩微光靠在一起,散發出小小的溫暖。”
孫國濤
2022級護理學院研究生
孫國濤正在馬拉松 圖源:蘭州大學萃英在線
孫國濤的馬拉松之旅始于高中體育隊訓練場上的汗水積淀。作為蘭州大學護理學院2022級研究生,他在繁重課業中堅持奔跑,用腳步丈量著對體育的赤誠熱愛。“加入飛馬跑團就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孫國濤在2023首次踏上蘭州馬拉松賽道,扛著校旗的他在人群中格外惹眼。沖過終點他才發現校旗吸飽了汗水,但聽到沿途的加油吶喊,所有的疲憊都化作了成就感。
談及最難忘的參賽記憶,他的目光變得柔和:“新區半馬那天清晨,我們在約定的地點等待隊友,互相分發能量膠,晨霧里看隊友們認真整理裝備的樣子特別溫暖。”這種團隊協作的默契讓他在人與跑鞋之間找到了奇妙的平衡點。對于跑步,孫國濤有著清晰的規劃:“如果能針對配速增加間歇訓練,成績應該還有提升空間。”
“其實真正重要的不是裝備”,孫國濤指著那雙陪他完成首馬的運動鞋笑道,“當我們談論跑步時,最該討論的是如何跨出第一步。”夕陽透過護理學院的玻璃窗,為白大褂鍍上一層金邊,這個既能精準操作器械又能穩定控制呼吸節奏的年輕人,正在書寫著屬于自己的雙線人生。
*內容來源于群星網絡文化工作室
制作 | 張琪苑 吳蘇蘭
校對 | 王浩愷
審核 | 丁家雪 薛蓮
主編 | 常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