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歲月的積淀,昭示歷史;是發展的載體,傳承精神。為積極響應國家“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號召,傳承藏鄉文明,助力鄉村教育事業發展,蘭州大學藏鄉尋曼暑期實踐團隊于8月1日前往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洮硯鎮開展文化探訪及支教活動,將深耕洮硯本土文化與關注兒童精神需求相結合,將前期文化探訪活動成果融入到了特色支教課程設計當中,在促進兒童全方面發展的同時引導他們傳承當地藏鄉文明,洮河綠石硯、鍋莊舞、藏風配飾、傳統民歌等藏族元素以手工、繪畫、誦讀、手語學習、綠植培育、心理課堂等形式走進課堂。
“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在文化探訪過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洮河綠石硯,隊員們通過入戶調研的方式基本了解了洮河綠石硯的基本情況,又與洮硯傳習人展開了深入訪談,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洮河綠石硯的制作工藝和文化故事。在調查中隊員們發現,洮硯傳習人大都是從十七八歲就開始學習制作洮硯,傳承這門手藝雖然更多是出于生活壓力,但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到現在的他們已經將制作洮硯看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每一塊翠綠的硯臺上都寄托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
洮硯制作工藝復雜,包括三道工序、十二個步驟,從最初的選料設計到雕刻過程的勾線細雕,每一步都都要耗費大量的心血,而這樣繁瑣的過程他們一做就是幾十年。
洮硯傳習人雕刻工具
石色碧綠、扣之無聲、貯墨久而不干涸的洮硯在今天卻因為石料短缺、人口流失等問題慢慢失去光彩,當地孩子中學習洮硯制作的人數也越來越少,以洮硯為代表的當地藏鄉文化如吉祥八寶、莎姆舞也面臨著相似的困境。
正在雕刻中的洮硯
實踐隊員與洮硯傳習人合照
文化探訪中,“藏鄉尋曼”的隊員們從村子里的墻繪上發現了藏族特色民族圖騰——吉祥八寶。所謂八寶即八種佛前供器,由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組成,每件供器含義不同,但都代表著祝福與圓滿。為了讓孩子們更加生動地了解吉祥八寶,藏鄉尋曼的隊員們將繪制民族圖騰融合到手指畫課堂之中,通過秘境尋寶式的課堂以通關卡片的形式向孩子們介紹了藏族五色和藏元素花紋,又以通關冒險的方式引導孩子們發現陸地上的、河流中的、天空上的藏族五色。整個講解過程中,志愿者不斷地引導孩子們發現生活中的藏族元素,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他們發現當地本土文化的魅力。孩子們用顏料描繪家鄉,用手指描摹藏風,手指課堂結束后小朋友們舉著彩色的手笑著向志愿者們展示自己的成果。
小朋友正在繪制手指畫
除了身邊的藏族顏色和藏族圖騰外,隊員們還關注到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莎姆舞。在正式活動開始之前,隊員們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一特色舞蹈,走遍了附近大大小小的村莊,向當地村民認真學習了這種氣勢磅礴的舞蹈。
莎姆舞是一種祈禱平安吉祥和五谷豐收的舞蹈,舞者手里拿著一個形似“巴郎鼓”的雙面羊皮鼓道具,隨著沉穩勁健的舞步不斷揺擊,并循著節奏高聲齊唱,舞蹈節奏緊湊,動作干凈有力。但在學習過程中志愿者發現,一些動作難度較高且具有一定安全風險,孩子們學習面臨困難,因此隊員們借鑒了較為易學的鍋莊舞的動作,將鍋莊舞中的溜溜步融合到莎姆舞中,又將動作幅度較大的舞步進行了縮減和改進,經過反復的練習和打磨孩子們已經基本掌握了兒童版莎姆舞的舞步。在藏風歌曲的旋律中,孩子們展現出優美的舞姿,和志愿者手拉著手演示著獨特的藏鄉風情。
隊員教孩子們兒童版莎姆舞
正如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支教,本次實踐活動借助了手工、繪畫等形式引導孩子發現本土文化的魅力,并在舞蹈學習、運動會等戶外活動中增強孩子們對美的感知力,引導兒童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志愿者和孩子們的故事還在書寫,追尋文化足跡,點亮心靈燈火會一直是藏鄉尋曼團隊的追求。
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