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華微語”公眾號平臺隸屬于西南交通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是學校日常思政教育官方微信平臺。平臺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學生視角出發,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持續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努力做思政正能量的精準傳播者。平臺著力強化思政元素和貼近學生實際導向,聚焦三類主題內容,打造三個品牌欄目,用學生樂意聽、聽得懂、聽后有益的話語講述大學生的青春故事,持續推進“揚華微語”在大學生群體乃至學生工作隊伍中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一、聚焦三類主題內容,講述身邊故事
“揚華微語”作為面向大學生的網絡思政媒體平臺,以傳遞校園熱點實況、緊跟時訊熱點重點、實現周邊產品開發等為主要工作內容,努力將思政元素融于大學生身邊平常故事,于無聲中加強思政工作的有效性與吸引力。
(一)校園實況,將最平淡的事講成故事。針對校園新聞門類繁雜數量眾多的現狀,精準記錄、重點挖掘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校園大事,在滿足新聞發布及時、規范、準確的基礎之上,特別地重點突出思政元素和對學生的思想引領作用。
2020年12月10日晚,西南交通大學犀浦校區三萬余名師生全員連夜接受新冠肺炎核酸檢測。平臺迅速用文字記錄,用圖片刻畫下這一充滿溫暖的夜晚,醫務人員的辛勤付出、學校老師的關心關懷、參與同學的井然有序深深讓人動容,感恩祖國、感恩時代的偉大號召烙印在每一個學子心里。2019年迎新專題報道《西南交通大學2019級本科生迎新工作用“心”又用“新”》在記錄看似瑣碎繁雜的日常工作同時,著重突出“愛校、感恩、自強”等元素,于平凡處見不凡,獲得2019年度西南交通大學校園好新聞一等獎。
(二)重點熱點,你關注的就是我們講述的。注重日常工作敏感度和時效性,結合重要時間節點和熱點話題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緊跟大學生關注熱點、緊密貼合大學生實際需求。
緊抓迎新、表彰、畢業“三季”熱點,努力挖掘思政元素:2020級迎新季,組織錄制《交大,我來了》迎新視頻并在開學典禮播放,吸引百余名新生參與錄制,激發新生對美好大學生活的期待;2019年表彰季,持續進行《榜樣就在身邊》優秀個人與集體風采展示,激勵全體學生學習先進,勤奮求知;2020屆畢業季,組織畢業班輔導員和畢業生分別錄制短視頻《孩子們,再見》《交大,再見》并在畢業典禮上播放,進一步引導學生愛國愛校、感恩奉獻,獲得教育部官方微博微言教育、中國大學生在線、四川在線等主流媒體轉發報道,點擊量近20萬次。緊密結合“四史”學習教育契機,開辟“學四史,踐初心”網文專欄,專題展示廣大學子“四史”學習教育內容,引導青年學生在“四史”學習中提升黨性修養,在未來征途中奮勇砥礪前行。
(三)周邊開發,用時尚的話語講思政故事。思政工作不是生硬而機械的說教,平臺堅持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做思政,在塑造品牌形象的同時著力貼近學生,提高思政工作的感染力與吸引力。
平臺自主創作的“大思政”系列微視頻,用年輕人喜愛的動畫形式,將教育性、思政性寓于觀賞性、趣味性之中,讓“成長”“防火”“防艾”等話題不再枯燥,為更多同學提供大學生活的合理打開方式,其中《翻轉青春》動畫在2020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金微課”征集活動中榮獲三等獎。平臺將“揚華微語”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設計成為兩個實實在在的可愛卡通形象,使得網絡思政更具親和力。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精心定制具有濃濃愛國情懷和交大特色的系列文創產品,集紀念價值與實用性為一體,深受學生喜愛,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榮譽感,相關推送更在兩天內獲得249條留言,于無形中強化思政工作成效。
在以上內容建設中,平臺尤其注意形式設計上的年輕化,努力做到緊貼學生需求、把握學生特點、回應學生關注。組織大量學生骨干或與學生朝夕相處的輔導員為平臺建設主要參與者,內容制作上大量使用大學生常用的正能量網絡用語和表情包,在圖片、文字、欄目開設等形式設計上貼合當代大學生的實際,使得學生愿看、樂看、愛看,推文點擊量、留言量、轉發量高,將網絡思政落到實處,落到細處,真正服務于學生。
二、打造三個品牌欄目,書寫經典故事
為加強網絡思政的有效性、豐富性和持續性,擴大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平臺建設以項目制打造工作精品,建立獨特的網絡思政品牌專欄,用“經典故事”帶動網絡思政落實落地。
(一)《揚華人物》,講述優秀學生的成長故事。在學生榜樣塑造和優秀朋輩作用發揮方面,著力打造《揚華人物》優秀學生訪談專欄,以持續、連貫、設計風格相對統一的形式展現交大學子青春榜樣力量,引領廣大學子通過身邊榜樣去探索人生的千姿百態,更好找尋自己未來的方向。正因如此,《揚華人物》專欄不僅在學生群體中獲得最高達0.8的閱讀完成率(即用戶完整閱讀推送內容的比例),同時獲得2019年度西南交通大學校園好新聞二等獎,欄目品牌建設具備一定影響力。在此基礎上,《揚華人物》優秀學生訪談專欄還得以集結成書并正式出版,書中集中展示43名優秀交大學子的成長事跡與心路歷程,樹立一個個鮮活的模范榜樣,提供可供借鑒的發展方向,該書作為新生入學教育內容發放給7000余名西南交通大學2020級本科新生,幫助新生更快更好樹立學習目標,尋找屬于自己的前進方向。
(二)《學工微談》,講述輔導員工作的溫暖情懷。疫情期間平臺積極探索網上“云”思政新形式,開設《筆尖戰“疫”》輔導員網文專欄,組織輔導員圍繞抗擊疫情和學生關心的話題以網文形式開展線上思政教育,引導學生科學防護、沉淀收獲、提升自我,取得良好反響。在此基礎上,平臺于師生返校復學后開設全新《學工微談》輔導員網文專欄,進一步搭建輔導員工作交流展示平臺,持續呈現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經驗做法,助力大學生網絡思政工作走深走實,成為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和工作成果展示的重要通道,打造了學生工作系統的一張新名片。其中《一位湖北籍輔導員寫給同學們的信》從一名95后湖北籍輔導員身處疫區的所見所聞,以一封信的形式向大學生傳遞正能量,堅定疫情防控的信心;《不要單方面廢除與父母溝通的可能性》強調建立良好代際溝通的重要性,引導學生珍愛親情,合理處理與父母的相處,融洽家庭關系;《銘記戍邊英雄,感恩最可愛的人》號召學生向英烈致敬、向英雄學習,樹立遠大理想,立志在本職崗位建功立業,助力偉大復興。截至2021年2月,《學工微談》專欄已發布輔導員網文46篇,累計點擊量超5萬次。
(三)《揚華青聲》,講述青年學子的青春聲音。學生是網絡思政的對象,更是網絡思政的主體。平臺在網絡思政開展過程中注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感,增強學生主人翁意識,開設青年學生網文專欄《揚華青聲》。該專欄面向全體在校學生征集網文,為鼓勵學生參與積極性,網文征集的內容和形式均不受限,努力實現學生想法表達有平臺、有通道、有鼓勵,一方面發揮在學生群體中間的示范引領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網絡思政工作者了解學生關切,傾聽青年聲音。
在上述努力下,“揚華微語”平臺建設近年來取得一系列成績:工作成果在第四屆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中獲得一個一等獎、兩個三等獎,在2019“我親愛的長江與伏爾加河”國際大學生文化推廣視頻大賽中獲唯一的一等獎,在2020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金微課”征集活動中榮獲三等獎。平臺建設入選“2019年四川省教育廳網絡思政優秀工作案例”,連續多年獲西南交通大學“十佳校園媒體”稱號。多項工作成果獲微言教育、中國大學生在線、四川在線、成都商報等主流媒體轉載關注。在平臺成果建設持續加強的背景下,2020年微信平臺關注量超過5.5萬,累計閱讀量超過84萬,分別較上年增長超過22%和40%,網絡思政的覆蓋范圍和教育效果得以進一步加強。
三、推動平臺持續向好,故事未完待續
要實現大學生網絡思政“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就必須持續深入探索網絡思政新形式、新方法,就必須堅持不間斷的總結、積累和發展。為進一步將網絡思政教育落到實處,平臺建設將通過以下努力不斷進步,繼續講述青春故事。
(一)故事內容上要多樣化。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一個學生優秀與否已不再僅僅通過學習來衡量,網絡思政有必要、有條件引導學生探索更多樣的發展方向、培養更全面的素質能力。以《揚華人物》欄目建設為例,在以往以“竢實揚華獎章”獲得者為代表的優秀學生之外,未來要著力挖掘在科創研究、學生工作、志愿服務、藝術體育特長等各個方面的優秀學生代表,讓榜樣的力量在各個領域都有所覆蓋,引導廣大學生多維發展、全面發展。
(二)故事形式上要靈活化。伴隨著青年一代閱讀習慣的逐漸改變,以“純文字”為主的網絡內容已難以適應思政工作的需要。在未來的工作,要進一步豐富網絡思政開展形式,靈活運用文字、視頻、圖畫、攝影等多種工作手段,密切與學生的互動聯系,開發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的網絡思政產品,在從事“新”媒體的同時努力做到“融”媒體,在廣大學生群體中更具號召力和影響力。
(三)故事欄目設置上要系統化。在經過近年的探索后,“揚華微語”欄目制建設取得一定成果,三大品牌欄目具備了一定工作條件。在此基礎上,持續強化欄目設置,完善體系建設。一方面在各欄目內部要進一步理順思路邏輯,從發布時間、頻率、內容上進行統一布置,以培養讀者閱讀習慣;另一方面在各欄目之間要有所呼應、相互協調、共同促進,以欄目的“品牌化”建設持續推進“揚華微語”平臺質量建設。
故事未完待續,“揚華微語”平臺將繼續做好思政正能量的精準傳播者,講好學生愿聽、愛聽、聽后有益的青春故事!
我要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全部評論(0條)
查看更多評論 已顯示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