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六個著力點"
作者:廣東科技學院 雷桂平
2020-04-27
字號:
T
T
疫情使我們每個人心中,對生命都心存敬畏,對大自然也心存敬畏。生命的意義,在這場沒有硝煙的人民戰爭中,都會引起我們每個人的思考。詩和遠方,意外和明天。我們真的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唯有讓我們的大學生朋友們看到:唯有愛,才能有明天,唯有風雨,才能見真情。無論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經歷了些什么?失去了些什么?又得到了些什么?一個人應該怎樣度過他的一生,這一生中,他應該銘記什么,應該忘卻什么?又應該怎樣去銘記,怎樣去忘記。這些都需要我們每個人深深的思考,特別是我們大學生,未來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今天我就想從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六個著力點",來簡單闡述一下: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怎樣做好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呢?在疫情持續的幾個月以來,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總有一些人的價值取向、消費觀、世界觀發生著細微或者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通過社交軟件、言行舉止,通過簡單而粗暴的處理方式,反映或者間接影響著人們的判斷或者思考。比如:一位戴著口罩的男子,不斷抽出紙巾往上面吐口水,然后擦到了電梯按鍵上。 之后他重復著這個動作,地上的紙巾不知不覺堆了一沓。 又比如:有人趁機抬高價錢,賣一顆63.9元的天價白菜;這些疫情中的人生百態,直接或者間接著影響我們大學生的價值觀、消費觀、生命觀和世界觀。《羅生門》里有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我曾聽說過住在羅生門的惡鬼,是因為害怕人性的殘忍而逃走的。深以為然。看過了人性的丑惡,更懂得珍惜這些善良之人的可貴。所以我想講的第一個著力點便是: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辯證觀、消費觀、生命觀和世界觀。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的心理是這樣的:總想在某一個人或事上,獲得些什么?這是普遍的從眾心理,從古至今,但凡一個身心健康的人,都會只想著收獲。很少有人,不問收獲,只管耕耘。在上<戀愛心理學>課的時候,我常常告訴我的學生們:失去比收獲更重要些?因為只要我們努力,該收獲的我們一定還會再收獲,而一旦失去了,無論我們怎樣努力和爭取,失去了就是失去了。聽說人的生命之中會有三次死亡,首先是它身體,軀干上的死亡,其次,是他社交,名譽上的死亡,最后就是,直到在他活著的生命中曾經記得過或者認識他的人最后忘記了他的時候,那么他才是真正的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色而忘記迷失自己最初的樣子,回想當初自己初衷,為什么堅持。在經歷疫情之后,我們失去了些什么?又收獲了些什么?還有我到底是誰?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們一定要讓我們的大學生明白;生而為人,應當善良。而不是:"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逝人傷;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人的一生,會經歷太多太多的磨難。所以才有人會說:“苦難是所大學”年幼的時候,我們渴望快快成長,而剛過而立之年之后 ,卻又想著提前退休。很多時候,我們是矛盾的。年輕的時候,我們渴望功成名就,功成名就的時候,我們渴望年輕。但是很多時候,比如當我們面對困難和坎坷的時候,總會有太多的原因使得我們心有余而力不足。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會有憐憫之心,才會有敬畏之心,同時我們也比任何時候都明白:如果不能改變,那么就面對。無論這種面對和改變是體現在工作上、生活上、學習上、情感上。我前面提過,我失去了什么?又收獲了什么?我是誰?的問題。這正如熱戀中的男女,他們以為,他們只是對方的彼此,而并不知道他們除了對方的彼此之外,還有各自的價值觀、興趣愛好、父母還有朋友。這并不怪他們,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年輕過,我們都把問題想的過于簡單。但生命的意義的確在于簡單, 可也并不是說想的簡單就可以。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這個金迷紙醉的世界里。無論我們用怎樣的眼光去打量著這個世界,終究逃不過為了情,為了錢,為了名,為了利,為了夢想。而這些看似簡單的情也好、錢也好,名也好,利也好還是夢想也好。總是需要我們去奮斗的,努力的。而不是投機取巧,而不是兩面三刀的,而不是見風使舵的,更不是見利忘義的,見色起意的。我所講的生命的意義在于簡單,是告訴我們凡事看淡一些,爭是不爭,凡事想開一些,無意于得,就無謂失!即既可以隨遇而安,又不隨波逐流。
這是我想要講的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四個著力點。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難和坎坷面前,堅定我們必勝的信心,不怕困難,但也要理性的去看待。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懷著一份敬畏的心,懷著一份感恩的心。我們肯定會做錯事,但要盡量避免做傻事,堅決別做壞事。不逞英雄,但要做英雄,以負責的心,做好份內的事,以謙虛的心,檢討自己的錯誤,以不變的心,堅持正確的理念。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信念。眼前的困難只是暫時的,風雨過后,總會有陽光。這是我想講的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五個著力點。
人的一生,短暫而又漫長。
生命來來往往, 有長有短,我們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但我們能拓寬生命的寬度。
無疑,讀書便是拓寬生命長度最好的方法之一。
說到這里想起了小說《質數的孤獨》。
作者接受采訪時就說過一句:“我在努力讓寫小說不成為一種發泄”。
這小說我看得非常有共鳴,不知是不是因為我們氣質上有些類似。
我想我們每個大學生讀書的目的也不僅僅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后來我想,我所受到的教育讓我的價值觀偏向理想,而所占有的資源的貧乏又讓我不得不功利。
也許所有的困擾都來自于理想性和功利性的斗爭,而它們所占的比例可能差不多,所以作決定時特別艱難。
只有當某者占了上風時,才能保持穩定。
所以我想說的最后一點,便是:好好讀書吧,讀書能夠讓你們站的更高,看的更遠,而不急功近利,讀書它能拓寬生命的寬度。
這是我所講的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六個著力點。
正如當下的疫情時期,也許會在未來的某一天被人們所談起。未來如何我們無法預知,也無法左右,我們能做的,只有好好把握每個當下,用心感受每一份真情。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我們每個人帶去一點思考,帶去一點對我是誰?
{data.addUser}
{data.content}
疫情使我們每個人心中,對生命都心存敬畏,對大自然也心存敬畏。生命的意義,在這場沒有硝煙的人民戰爭中,都會引起我們每個人的思考。
我要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全部評論(0條)
查看更多評論 已顯示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