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合格的共產黨員嗎?
一
先講個故事,或者事故。
時間回到2017年的11月。
從十九大的會場回來,我參加了工信部、教育部和江蘇省委組織的宣講。
其中的一個巡講搞了個啟動儀式,在高校的大禮堂,數百名師生。
儀式中安排了一個環節:重溫入黨誓詞。
頭天晚上走臺的時候,工作人員跟我說:徐老師,地上有個標記,明天你就站在這個地方,然后帶著大家宣誓就行了。
還囑咐我一句:入黨誓詞不用背,明天這里電子屏會有提詞板,照著念就行了。
我說好的,然后就回去了。
第二天上午,活動舉行。
到了宣誓環節,我就帶著宣講團成員到了臺上,站定。
“請大家舉起右拳,跟我宣誓……”
這個時候,狀況出現了。
二
現場的記者們為了抓拍我們宣誓的場景,從臺下一擁而上。
結果整個提詞板擋的嚴嚴實實,一個字都看不見!
一點不夸張,一個字兒都看不見。
然后我就聽見身后的宣講團成員講了一句:完了,看不見了。
問題來了:如果我講不出入黨誓詞,該怎么辦呢?
其實,還能怎么辦呢?
那只能一臉羞澀的笑,對著記者們擺擺手,鼓起勇氣喊一句:
“各位請讓一讓,我們看不見了。”
請問,如果是這樣,臺下那數百名黨員師生會有什么反應?能有什么反應?
該怎么想?或者又能怎么想?
應該會發出一些哄笑,或者還有一些議論。
這個黨的十九大代表,竟然講不出入黨誓詞……
這群要給我們宣講的人,竟然要讓記者讓一讓……
再請問:接下來我們就是再宣講三十場五十場,哪怕場場賣力,次次精彩,能夠挽得回來這一次帶來的尷尬和影響么?
不能。
絕對不能。
三
當然,這都是推演。
這一幕并沒有出現。
我帶著大家把入黨誓詞重溫了一遍,或者說,背了一遍。
到了臺下,有些慶幸,慶幸小插曲沒有變成主題曲。
晚上,我就發了個朋友圈:講個刺激的花絮。今天巡講啟動儀式,按照安排帶領全場數百名師生重溫入黨誓詞,當我舉起右拳,驚奇地發現提詞板一個字也看不見……其實也有瞬間的慌亂。慶幸功底還行,一路回憶一路重溫,馬上再抄一遍壓壓驚。
然后,收到了很多留言和點贊。
留言內容大同小異:太刺激了!好厲害!很贊!不容易!怎么做到的!向你學習!
這時,腦海里就有了一個問題:
一名共產黨員,能夠說得出入黨誓詞,就真的這么不容易嗎?
四
再講一個故事,是2015年。
背景是我跟一個研究生同學進行入黨前談話。
于是,有了如下的對白:
先聊聊黨史吧,中共一大是哪天舉行的?
老師,那肯定是7月1號建黨節啊。
確定是7月1號那天?
是啊,不然怎么叫建黨節?老師,你說呢?
不確定就回去再查查。那說說中共一大有多少代表?
21?28?不對不對,42?
好的,別猜了。看過《共產黨宣言》么?
《中國共產黨宣言》?看過看過。
誰寫的?
我沒太注意,就是黨課上發的教材。
好了,談話可以結束了,對不起,我還真不能給你寫談話意見。
……
五
這并不是結尾,對白還在繼續,因為這個同學不接受。
老師,因為幾個問題沒答好就拒絕寫談話意見,我不能理解,我覺得一個黨員是不是合格,應該有很多標準,有的人科研做得好,有的人志愿服務做得多,有的……
同學,不好意思,我打斷一下,你說的那是工作表現,跟政治追求沒有關系,不入黨同樣可以取得各種重大成就。
老師,你這樣不合理,你去隨便問同學,你看有幾個能答出來。
同學,都答不出來也沒關系,那就都不要加入。這個組織不缺人,只缺真心加入的人。
老師,我本科的大學我們班長成績狂差,輔導員也讓他入黨了,我各方面比他強多了。
同學,那只能說明你本科的大學也有問題,你的輔導員也有問題。
老師,我覺得你這樣說話我沒法接受,我不覺得我原來的大學有問題
……
談話在我的堅持中告一段落。
處理意見,是這個同學暫緩之后重新進行考察和談話。
據說后來的談話他對答如流。
然后,我就在想,這個算成功的案例么?
應該不算。
因為在那一批發展的同學中,他是唯一被暫緩的。
他的結論一定是他自己有問題么?
不一定,說不定他認為我有問題。
或者他有問題,是他的運氣有問題,運氣不好攤上了我談話。
如果是整個學院都是這個標準再嚴格要求一些呢?
如果是整個學校都是這個標準再嚴格要求一些呢?
也不算真正的成功。
只有全國所有的黨組織在入黨第一關都是嚴格標準,這才算成功。
但是,這個靠誰呢?
靠每一個基層黨組織,靠每一名黨員。
六
第三個故事,是在最近。
一個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比較真誠地跟我討論一個問題。
他說:為啥要搞初心教育?我們每天在為老百姓辦事不就是不忘初心么?
難道非要集中學習理論才叫不忘初心?不懂理論難道影響我為人民服務么?
聽起來也很有道理。
我問了一個問題:最勤勞的蜜蜂和最蹩腳的工程師有什么不一樣?
他說:不知道。
“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就在于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
他說,你講的有點深奧。
我笑,這哪是我講的,這是馬克思講的。
他說,能講的再通俗一些么?
可以啊。比如,對于沒有方向的航船,什么風都不是順風。
比如,你只有知道你要去哪兒,一切才會為你讓路。
比如,我們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既要埋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
比如,我們走的再遠,無論我們走得再輝煌的未來,都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
為什么學理論?為什么學思想?理論跟業務有什么關系?
如果都不知道今天的奮斗是為了什么,如果都不知道今天的奮斗是為了去向何方,如果不知道從何而來,身在何處,又如何能走得踏實、走得堅定、走得理直氣壯?
七
講完三個故事,我們來回答問題。
我們是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
不好說。
我以為,合格作為底線和邊界,應該有明晰的要求。
除了行動上要能看的出來,思想上和認識上應該也有底線和要求。
比如,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至少應該知道我們為什么叫共產黨,為什么信仰共產主義;
比如,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應該至少看過一遍《共產黨宣言》;
比如,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應該至少認真讀過一遍《中國共產黨章程》;
比如,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應該能夠沿著時間的脈絡大致說得清楚我們黨走過的歷程和苦難輝煌;
比如,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應該能夠一個字不錯的說出來入黨誓詞,注意:是說不是念;
……
這些要求高么?
其實并不高。
每一條都很基本。
每一條都應該做到。
每一條都必須做到。
我們都能做到么?
我們都做到了么?
有多少還沒做到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們需要形成共識。
從2016年“兩學一做”提出要“做合格黨員”算起,也已經三年了。
如果當年有命題,今天我們可以交上一份及格的答卷了么?
再看看我們身邊,每年那么多黨組織那么多黨員都在重溫入黨誓詞。
重溫了這么多年,依然要念么?
是不是重溫一輩子也記不住?
那究竟是記不住還是沒想記住?
連入黨誓詞都記不住,那我們算合格的共產黨員么?
八
最近,初心是我們的話語中最熱的詞匯。
我們的初心還在么?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都清楚: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但是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是我們每一個人具體服務的每一個對象。
民族復興也不是懸在半空,也一定要在每一個人的努力奮斗中實現。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肯定也會涌現出各種各樣的典型案例、典型做法。
都挺好。
但是,我們還是要多想一想,我們還是要想清楚。
我們要想清楚主題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人民而不是相反。
我們要想清楚主題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體現存在而不是相反。
我們不能以“不忘初心”為學習的目標而行動上卻“忘了初心”。
我們不能以“牢記使命”為學習的內容而行動上卻“忘記使命”。
我們要想一想是不是因為走得太遠,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
我們要想一想是不是還有形式主義,是不是還有走過場是不是還有過度留痕?
我們要想一想是不是還有官僚主義,是不是還有缺少規劃的調研造成的擾民?
我們能不能回過頭來,能不能多回頭看看,能不能先把短板補齊,能不能先把基礎夯實,能不能先讓內心堅定?
九
說到初心,講一個人。
國家榮譽獲得者,“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
他有各種身份各種頭銜。中國科學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顧問、研究員,我校航天學院院長,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嫦娥三號首席科學家,嫦娥二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試驗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火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最美奮斗者……
但是他說:榮譽不是給我的,是給團隊的,航空航天都是系統工程,靠個人做不起來,我只是千千萬萬個中國航天人的代表之一,這都是大家的功勞。幾十年來,面對一切誘惑和干擾,我心里只有一個想法,就是要為中國航天做點事。我在國外讀書的時候,向大使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我深深地體會到: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中華民族是偉大的,世界上就沒有什么可以難倒我們和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我們每個人都是國家的一份子,只有把自己的成長放在國家發展和利益的大局中,才能發揮一點作用,才能做出一點事情,才能有所貢獻!
如今的葉培建院士每個月來一次南航,每次來都要到課堂、到教室、到宿舍、作報告、講示范課,開研討會,對學校不講待遇不提條件。
以報國為方向,以科研為支撐,以教育為延續。
這是院士的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說回我自己,也一直在反思。
很多人對我有很多稱呼,比如川哥、徐老師、徐書記等等。
這些分別是青年朋友的稱呼、課堂的身份、工作的身份等等。
經常會有人問我喜歡哪一個?
非常肯定,我喜歡第一個。
因為第一個是情感的認同,是親近的表征,是保質期最長的稱呼。
也正是第一個稱呼以及第一個稱呼背后的認可,才有了今天的微信公眾號,才有了48小時有求必應有問必答的承諾,才有了我和青年朋友的彼此信賴,才有了全國30萬的青年好友,才有了多年以來一以貫之的咨詢答疑,也才有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才有了我們對問題的共同面對,才有了2016年的一篇《我為什么加入中國共產黨》,才有了《頂天立地談信仰——原來黨課可以這么上》的通俗讀物,才有了后來更多人的關注,才有了全國最美教師的稱號……
沒有第一個稱呼,就沒有后來的這一切。
但是,問題來了,我和當年還一樣么?
一樣也不一樣。
一樣的是我和當年一樣清醒,從未動搖。
不一樣的是我也真的和當年不一樣了。
比如,我已經不能像當年一樣陪伴學生、服務學生。
寫專業的文章多了,給青年的文章少了;
開會的時間多了,跟學生交流少了;
討論宏觀命題多了,解答具體問題少了;
……
都重要,都有意義,都要做。
但是,還是要有反思,還是要有改變,還是要想想當年。
十
2016年,那時候,很多人知道我,更多人還不知道我。
那時候,我還在默默生長,也才剛剛出第一本書。
那時候能夠被人說起的文章應該也只有《青年節里談中國》和《再見,團中央》。
那時候我還沒有很多榮譽,那時候我擁有的最大財富就是喜歡我的學生。
那時候,我的夢想是什么?
在第一本書的后記里,我寫過這么一段話。
“我希望我能一輩子跟學生在一起。其實,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定位都十分明確,我愿意終生與學生為伴,我不羨慕任何的所謂升遷,也沒想過任何的所謂跳板。我是不可以離開學生的,沒有學生我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就是我工作的生命和工作的全部,我認為學生也需要我。我所追求的目標也從來沒有變過,我一直追求有盡可能多的空間和自由跟學生在一起,聊聊傳統,說說文化,講講禮儀,談談表達,吹吹牛皮,侃侃規劃。
這就夠了。
這就好了。
這就夠好了。
我愿意終生與學生為伴。
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信念”。
十一
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為什么而出發。
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從何而來,因何而在,去往何方。
說給自己,也說給所有人。
我要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全部評論(0條)
查看更多評論 已顯示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