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楊凝簡歷:
陳楊凝,哈爾濱劍橋學院教育學院英語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畢業于吉林大學,具有海外實習、留學經歷,曾作為國際志愿者赴希臘支教。具有多年來華留學生教學經驗,主講課程包括跨文化交際、英語口語、教師專業發展等。參與多項科研、教改項目,科研成果獲得黑龍江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期間優秀教育科研成果獎(高等教育類);指導學生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新文科實踐創新大賽、黑龍江省優秀教育電視節目評選活動等多項賽事,獲得多項獎項。
Q1. 如何得知這次亞冬會志愿服務的機會?
2013年12月,我通過亞冬會微信公眾號了解到亞冬會志愿者的招募信息。作為英語專業教師,我的第一反應是既期待又感到責任重大——期待的是能用專業能力助力國際交流;忐忑的是面對如此高規格的場合,如何精準把握外事禮儀和跨文化溝通細節。但想到這是向世界展現中國高校教師素養的機會,我立刻提交了申請。
Q2. 為這次志愿服務做了哪些準備?
在學校的支持下,我全程參與了亞冬會的賽時工作相關培訓。包括外事禮儀強化:應急響應演練、專業能力校準、賽時各環節各場館運營等。
Q3. 在亞冬會志愿服務期間印象最深刻的瞬間?
我服務的點位是OCA大家庭,擔任國際奧委會(IOC)要客的助理,負責全程陪同并協調其涉亞行程。最難忘的是開幕式當天,一位外賓需要參加一場跨國會議,不能按照原定計劃參加開幕式集結。我立即聯動集結酒店、交通、安保等節點的工作人員,在保障外賓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時間利用率,及時安排外賓抵達集結酒店進行安檢、登車前往開幕式現場。開幕式結束后,引導外賓順利返回駐地酒店。后來的隨訪中,外賓表示多虧了我的高效行動,他能夠全程參加開幕式,觀看到盛大的演出,并且在結束后順利返回酒店,度過了在哈爾濱美好的第一夜。
Q4. 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遇到過哪些挑戰?是如何克服的?
最大挑戰是“文化敏感度校準”。例如我負責的奧委會委員來自北歐國家,在社交距離、個人隱私等維度與我們有很大的不同。我在接到工作通知后,立即開始文化預研,連夜查閱這位委員的信息、北歐社交禮儀資料,制作“文化備忘錄”,標注“對話禁區”和“安全話題”,例如避免談論家庭等私人話題,如有需要可以談論例如環保技術、可持續賽事等工作相關話題。在第一天早晨,我發送了天氣預報以及出行、穿衣提醒給這位委員,她的反饋是:我有天氣預報。我立刻意識到,即便已是78歲高齡,她仍不希望被當作“老人”來看待,這可能與她的專業運動員經歷和文化背景有關,在后續的相處中,相比于文字形式的提醒,我更加關注她的肢體語言,在感受到她需要、卻又不想在語言上表達出來時守候在旁,即時提供協助。
Q5. 有沒有哪個時刻讓您覺得自己的努力被認可或感動到您?
閉幕式的第二天,我去機場送機,這位在整個服務期間始終保持禮貌距離的女士,主動擁抱了我,說:“親愛的Cynthia,感謝你精準又溫暖的服務,中國的專業不僅在于賽事組織,更在于發自內心地對個體的尊重。”這次經歷時刻提醒我教育的真諦——培養有溫度的專業者。當專業精神與人文關懷相遇時,就能創造跨越大陸的對話。
Q6. 參與這次志愿服務,您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我學會了如何在高壓下保持冷靜,也提升了跨文化溝通能力。既要像顯微鏡般關注細節,又需像望遠鏡般把握全局,這種思維模式已開始融入我的課堂教學設計。
Q7. 覺得這次經歷對自己有哪些影響?
責任即專業。它重塑了我的教學理念。過去我強調“語言準確性”,現在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同理心”。新學期我已增設沖突方案解決、模擬會議等活動,在實踐中理解“專業是鎧甲,共情是內核”。
Q8. 這次亞冬會志愿服務中,最讓你感動的是什么?
是團隊“隱形守護”的默契。當我們在外陪同外賓公務活動時,需要同時處理后續的工作安排,包括一些書面文件、申請流程,當我們晚上回到辦公室,總會發現所有需要的文書都已簽字蓋章完畢,跨部門申請都已得到妥善安排。沒有人等待、拖延,所有人都在主動補位。
Q9. 如果學校以后還有類似的機會,還會參與嗎?
一定會!這次經歷讓我看到,高校教師不應只是象牙塔里的研究者,更應是社會服務的踐行者。在與IOC官員的交流中,我獲得了人文研究的新方向,這種“服務-研究-教學”的閉環極具價值。
Q10. 關于志愿服務,我想說……
想對并肩作戰的同事們說:“那些共同核對流程到凌晨的星光,那些用十幾種語言寫滿的便簽墻,那些藏在標準化流程背后的人文巧思,是我們寫給世界的教育詩篇。”
對學校說:感謝將教師發展置于更廣闊的天地,讓我們證明——課堂的邊界,可以延伸到世界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