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大學教室的木椅上,看陽光斜斜地漫過窗欞在課桌上洇開一片暖黃,我的目光也隨著這束光輕輕地落在了攤開的課本上,卻沒跟著文字走,而思緒飄向了拿著錄取通知書走進校門的那個午后。那時總覺得,大學生活該像張印刷精良的路線圖——哪里是必打卡的績點高峰,哪條是通往“優秀”的捷徑,早就被前人標得清清楚楚。可當真正踩著落葉走進這方天地才懂,所謂意義從不是印在招生簡章上的標準答案,而是要在四年青春里,于課堂的燈光與未來的迷霧、反復的迷茫與瞬間的篤定中,一點一點顯露出它本來的模樣。
01
大一整年,我像只被線牽著的風箏,困在“應該”織成的網里。學長說“績點是王道”,我便把日子泡在課本里,連走路都在背書,卻總在合上書時目光就不由自主黏在書皮上,指尖劃過熟悉的封面紋路,書里的大標題在腦子里都變成一團模糊的影子;學姐說“活動履歷能鍍金”,我又扎進各種社團活動,腳不沾地地轉場,卻在散場后對著空蕩的教室發呆。直到有天朋友坐在操場看臺上問我:“你天天忙得腳不沾地,到底哪件事讓你打心底里覺得踏實?你真的快樂嗎?”我張了張嘴,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那些被我當作“意義”的東西,不過是別人走過的路,我囫圇吞棗地搬來,既沒消化成自己的養分,又弄丟了本來的節奏。
(困在“應該”做的事之中)
02
我終于意識到,不能再這樣渾渾噩噩地耗下去了。于是我篩掉那些無關緊要的紛擾,只留下真正熱愛且適合自己的比賽,然后一頭扎進準備里,心無旁騖。雖然那次比賽最終沒能拿到獎項,可我卻在過程里咂摸出了滋味:大學生活的意義,或許就藏在這些細碎的片段里——是為了一場比賽查資料到深夜的專注,是和室友圍坐在一起暢談未來的熱烈。這些事或許不會在生命里留下驚天動地的印記,卻像一縷縷微光,讓尋常日子有了別樣的溫度。
(尋常日子中的微光)
03
如今再有人問我“大學生活的意義是什么”,我不會再執著于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就像當初我們攥著錄取通知書、拖著行李箱奔向校園時,總以為要攥住亮眼的成績才是終點。可真正走在這段路上才發現,老師課上的點撥、和同伴圍坐時的思維碰撞,甚至是為一道難題熬紅的眼、為一次失誤紅過的臉,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教會我們更多。大學最珍貴的,或許就是給了我們這樣一段時光:允許我們跌跌撞撞地試錯,也包容我們慢慢悠悠地尋找——找自己真正想走的路,找比“結果”更動人的過程。
(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
夕陽一點點沉向遠處的天際,最后的余暉漫過課桌,在攤開的書頁上淌成一片暖融融的模糊。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跡漸漸浸在黃昏里,像要隨著暮色一起隱去。就在這時,教室里的燈一盞盞亮起來。我合上書本,起身往門外走——和朋友約好了見面,腳步都輕快了些。或許大學生活的意義,從來就不該被什么框框定住。它就是此刻我認真讀過的每一頁書,是為模糊的未來做的每一次盤算,是這分分鐘都踏實的當下。這樣,就已經足夠有意義了。
(圖片均由唐山師范學院張若凡提供 由AI輔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