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出現了一種新的癥候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日常生活以“淡”字為核心,他們的情緒淡淡的,幾乎沒什么波動起伏;愛好淡淡的,玩不玩都可以;說話也淡淡的,恢復起來基本就是“收到”、“1” 、“OK”。這種情況被稱為“淡淡綜合癥”,它指向了“淡”在部分個體生活中的全方位滲透。在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診斷為“淡淡綜合癥”,他們就像情緒穩定的“卡皮巴拉”,散發著巋然不動、心如止水、泰然處之的淡薄感和松弛感。而“淡淡綜合癥”并非醫學上的正式術語,它更多地反映出年輕人的一種新型生活觀,成為他們面對外部環境的社交“保護色”。
一、大學生為什么出現“淡淡綜合癥”?
(一)實現自我建構
從“佛系青年”到MBTI人格屬性,再到“癲公”“癲婆”,最后到“淡人”“濃人”,年輕人不斷地為自己貼上各種標簽,標榜自我、凸顯自我,渴求尋找自身在社會中的存在感和認同感。人們用各種標簽彰顯自我個性、表達人生態度的同時,也是在對標簽的理解、贊同、質疑中認識自我、解構自我。虛擬的數字媒介、過高的社會期望、快速變化的環境等因素,使得年輕人成為一個個孤立的個體存在,缺乏深度的情感交流,深陷個體身份焦慮,關于“自我”的整合也變得愈發困難。在探索自我的過程中,年輕人把“淡人”“濃人”視作尋找自我的工具,重獲對自身行為與能力水平的解釋權,“淡學”“濃學”成為自我發展的參考指南。他們把對一切事物漠然的態度定義為鈍感、灑脫、自在,通過一系列的自我呈現行為,如“社交淡淡的,獨來獨往已是常態”、“目標淡淡的,只要能畢業就知足了”,實現對自我認同的建構。
(二)打造社交人設
年輕人在社交平臺上突出表現自己“淡淡的”人生態度,相當于把“淡人”內化為自己的人設,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遞出了帶有“淡人”特征的社交名片。他人通過對“淡人”的刻板印象,在腦海中對對方的性格做出大致的判斷——穩定的、內斂的、疏離的,并以此作為交往行為的基準。這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陌生人之間的交往障礙,為認識對方提供了直接簡便的參考標準,但這也不利于建構對對方的全面認識。而且這會使得他人在進行深入交流前,基于對“淡人”的認識,對對方先驗性地產生偏好或厭惡的情感,可能不利于形成正常健康的人際交往關系。
(三)生活環境及個人心理因素
首先,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們越來越依賴于網絡社交。過度依賴網絡社交可能導致大學生與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產生隔閡,使得與家庭成員、鄰居、同學和朋友之間的感情聯系變得淡薄。他們可能會減少面對面的互動和交流,從而加劇人際關系的疏遠。如果大學生在虛擬世界中過度沉迷,將導致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孤獨和焦慮。長時間沉迷于社交網絡可能會讓他們失去與現實世界的聯系,變得更加封閉和孤獨。其次,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可能面臨著對未來的迷茫和不安。這種迷茫和不安可能導致他們對生活缺乏熱情和興趣,進而產生“淡淡綜合癥”。此外,家庭環境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有著重要影響。家庭中的矛盾、沖突、期望等因素都可能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產生負面影響,導致他們產生“淡淡綜合癥”。
二、大學生如何避免陷入“淡淡綜合癥”?
(一)設定明確的目標,及時反思和調整。
“有志者事竟成”確定短期和長期的目標,可以是學術上的、職業上的、個人發展方面的或其他方面。寫下這些目標,并定期檢查進度,以保持對目標的專注和動力。定期回顧自己的生活和行為,識別出可能導致“淡淡綜合癥”的因素。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社交習慣或學習目標等,以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
(二)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培養興趣愛好。
加入學生組織、社團或興趣小組,與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聯系。參加校園活動、志愿者工作或社區服務,增加社交互動的機會。探索和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這不僅可以豐富生活,還能提供成就感和滿足感。通過投入時間和精力在自己喜歡的活動中,可以緩解壓力和焦慮。
(三)增強心理素質,及時尋求支持。
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培養積極的心態和應對挑戰的勇氣??梢钥紤]學習一些放松技巧,如冥想、瑜伽或深呼吸等,以緩解緊張情緒。如果感到自己無法擺脫“淡淡綜合癥”的影響,不要猶豫尋求幫助??梢耘c朋友、家人或學校輔導員分享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考慮咨詢專業的心理醫生或心理咨詢師。
(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確保你的飲食均衡,包含足夠的蔬菜、水果、全谷物、蛋白質和健康脂肪。盡量避免過多的糖分、鹽分和不健康的脂肪。嘗試每天攝入12種以上不同種類的食物,每周至少25種;適量運動,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跑步、游泳或騎自行車。此外,加入一些力量訓練,以增強肌肉和骨骼;充足睡眠,每晚保證7-9小時的高質量睡眠。確保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和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
大學校園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和方式,無需過分焦慮。作為大學生,只要我們勇敢地走出自己的世界,去擁抱生活中的美好,我們就能擺脫“淡淡綜合癥”的困擾,活出自己的價值。讓我們共同努力,戰勝“淡淡綜合癥”,成為更好的自己!
河北科技大學圖書館 河北科技大學 王雪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