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鎮位于河南省的禹州西部山區,是方、雷、鄺的姓氏發源地,也是抗戰時期豫西主戰場之一,文化積淀豐厚。地處伏牛山余脈向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涌泉河、潘家河貫穿全境,紙坊水庫、杏山坡水庫猶如兩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群山之中。方山總面積9.88平方公里,由雄偉的方山、威武的獅峰、幽深的龍犟門三大景區組成。集危崖絕壁,奇峰深谷,田園風光等自然與人文景觀于一體,其中擁有國家一級景點11處,二級景點12處,景觀資源非常豐富。
“紅色+生態鄉村”成為游客新寵時我國紅色旅游消費市場的特征與趨勢中之一。很多紅色文化資源分布在山清水秀之地,革命遺址遺跡與當地的自然風光相得益彰,各地將紅色旅游、鄉村游、綠色生態游等結合,打造了新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1]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傳承紅色基因、發展紅色旅游”重要精神,同時在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和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方山鎮緊扣文化旅游轉型發展的主題,深入發掘紅色文化、姓氏文化、廉政文化、書法文化、鄉賢文化,打造了豫西抗日英雄廣場、方山奇襲戰遺址、方山鋼鐵人民公社、長征廣場、夏都碑林文化苑等教育基地以及河南省首家鄉鎮級黨史展覽館,豫西抗日英雄廣場還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國防教育基地”。
方山鎮地處伏牛山余脈向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區域內旅游資源豐富,擁有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等旅游資源,文化積淀豐厚。
主類 | 亞類 | 主要類型 |
地文景觀 | 山丘型旅游地 | 五旗山 |
水域風光 | 河段水庫 | 涌泉河、潘家河、管河、紙坊水庫、杏山坡水庫 |
生物景觀 | 花卉地 | 千畝油菜花海 |
遺址遺跡 | 歷史文化遺址遺跡 | 艾窩古村、彭溝古寨、 豫西抗日英雄廣場、 豫西抗日英雄紀念館 |
建筑與設施 | 現代人文、景觀建筑 | 迎水閣生態植物園、 夏都碑林、鳳凰山莊 |
可見,方山鎮旅游資源較為豐富,但目前人們對此處歷史了解還不夠深入,傳播面也僅局限于到訪游客。因此,此次調研的目的即為深入挖掘方山鎮紅色資源,探索方山鎮紅色旅游資源發展之路。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紅色記憶需要追尋,紅色精神需要傳承。禹州市方山鎮蘊含著深厚的紅色革命精神,需要當代青年人繼續傳遞下去。為了用好身邊的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我們開展了這次實踐調查。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當代大學生的教育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傳授上。新時代的大學生更應該家事國事天下事,聲聲入耳。因此這次方山鎮的實踐考察活動是引導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了解國情,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良好形式。同學們在幾天的活動過程中,相互幫助,完成考察實踐活動,可以對當地風土人情,傳統民俗和社會發展狀態有更為深切的體會,而且在此過程中培養的合作精神,有益于終身的發展。
本團隊設計1套問卷,共計13道問題,問題設置由淺入深,選取不同角度對填寫問卷者進行調查收集,對象面向方山鎮當地村民,對象選取精準。
在實踐過程中,團隊選擇同政府人員、當地村民等進行交談,列出系列采訪稿,通過集體座談方式了解方山鎮當地景點開發情況。
本次調查問卷一共有231人參與,剔除無效問卷得有效問卷204份予以數據分析。面向方山鎮不同村人員。職業包括農民、政府工作人員、自由職業者等,其中年齡層面中36-45歲人數最多,占總人數的67.5%,職業分布中農民占比72.5%。
我們了解到方山鎮紅色文化開發形式多樣,但已成型且發展較完備的則是紅色旅游資源,我們選擇對紅色旅游資源開發進行深入調查分析。
問卷顯示,4%的方山鎮村民表示較為了解周圍紅色旅游資源,42.5%的村民表示一般熟悉周圍紅色旅游,48.5%的村民表示對周圍紅色旅游資源了解較少,還有5%的村民表示對周圍紅色旅游資源完全不了解。這反映出,當地紅色旅游資源知名度需要提高。
了解到以上情況后,我們選取了問卷中部分問題進行分析。
經調查問卷分析后,了解到村民對于當地紅色旅游景區的整體印象七成為一般,但仍存在對方山鎮紅色旅游景區出現不滿意、非常不滿意的情況。針對不滿意的情況我們發現多數是因為環境不良、設施不良,少部分是因為秩序不良。
針對方山鎮紅色旅游景點出現的問題,我們經過實踐觀察后,設置如下選項,通過調查分析得知,方山鎮紅色旅游景點問題多樣,占比不同。27%的受訪者表示需要改善當地交通狀況;19%的受訪者表示需要加強紅色旅游整體性建設,需整合紅色資源;15%的受訪者表示需要增加更多的休閑場所;15%的受訪者認為需要增強配套設施建設,紅色旅游發展需要其他配套設施的共同發展,相互促進;7%與5%的受訪者表示要開發培育新景點、新旅游方式與梳理標志性形象,讓當地獨具特色。
問卷第4題顯示,當地紅色資源開發仍有一定發展空間。35%的村民表示當地開發潛力巨大;27%的村民認為方山鎮紅色旅游發展可以與特色文創產品、特色農產品等融合,促進紅色旅游發展;25%的村民表示當地紅色文化范圍濃厚,將成為方山鎮開發紅色旅游景點的一大特色與基礎。方山鎮紅色旅游發展需要依托當地革命故事、歷史人物、紅色文化,融合當地特色產品與文創產品,不斷挖掘開發潛力,促進當地紅色旅游發展。
從問卷第6題可以看出,我們調查顯示,傳統的紅色旅游觀光仍是村民所看重的,占比27%;除傳統觀光需求外,村民看重分別是紅色文化表演、環境實體體驗、紅色文創產品、紅色文化教育,依次占比24%、23%、17%、10%。
由此調查可以得出,方山鎮村民對紅色文化開發的形式有了新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人民對美好物質需求的要求在不斷提高,不在局限于單純的觀光旅游,而是通過其他方式,深層次感受與體驗紅色文化。
團隊在實踐過程中同方山鎮黨委副書記趙聰聰、方山鎮副鎮長關鑫、鎮宣傳委員李曉委員進行座談會,充分了解當地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現狀,存在問題等方面。以下是部分采訪記錄與整理后的回答。
采訪稿
問:據我們所知,方山鎮是著名的豫西抗日根據地,紅色革命老區,當地紅色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您認為當地最具特色的紅色景點是哪處?特色之處在哪些呢?
答:當地最具特色的應屬豫西抗日紀念廣場與紀念館,作為當地已成型的紅色旅游景點,廣場內拜訪了皮定鈞、張才千開國大將的雕像、保留當時的軍械房、營房、仿制大炮等;豫西抗日紀念館則記錄了皮、張等開國大將在豫西抗日根據地奮勇殺敵的故事及紀念物,故事例如方山淪陷、奮起反抗、抗日勝利,著名的奇襲方山寨故事也收入其中。廣場內還有獻禮中國共產黨100華誕而設立的黨史廣場,回顧黨的歷程,重溫入黨誓詞。我們認為當地最有特色的紅色景點就是豫西抗日紀念廣場。(李曉答)
問:嗯,您認為當地紅色資源開發的程度如何?對于當地居民的收入、方山鎮的建設帶來了哪些益處或傷害?可以說的稍微具體些嗎?
答:當地紅色資源開發程度較好,有所建樹也需要繼續開發,當地紅色資源分布較分散、沒有集中整合;包括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設施服務等需要加強。對當地居民的收入是有所提高的,旅游所帶動收入效果較顯著,同時,在疫情之前逢年過節都會舉辦大型活動,讓當地村民也感受到方山的建設。建設益處和壞處的話,肯定是雙向的,益處就是帶動了經濟發展,需要注意的地方則是對景區的管理,包括生態環境等方面,開發是一方面,管理好則是更重要的。(李曉答)
問:您認為當地紅色資源在開發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或者在開發建設中有哪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開發中對生態、對居民的影響,紅色資源開發是否完善?
答:開發過程中的確需要注意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同時需要注意突發事件的應對狀況。就拿去年的河南7·20大暴雨來說,方山鎮的部分景點就受到暴雨沖擊,導致景點無法對外開放,方山鎮部分景點處于修繕中。同時,加上疫情防控的要求,游客的觀賞條件受限,會影響景點客流量與收入。
難以解決的問題應該是在開發中的生態問題。例如在建造豫西抗日紀念廣場中,考慮到廣場位于山頂,植被較為旺盛,需要考慮對植被迫害最小的條件下保證景點的建設。在景區內的觀賞所產生的垃圾也應該及時處理,保證一個良好的觀光環境。
紅色資源開發完善問題也是我們所考慮的,面對自然災害以及衛生突發事件,可見方山鎮的紅色旅游的脆弱,這種完善不僅僅只指景點開發還有配套設施、基礎設施、對應突發事件等的管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李曉答)
由面對面訪談調查得知,當地紅色文化具有強大的歷史底蘊,開發仍然具有很大潛力,但是需要全面建設,對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設施完善、景區管理、應對措施等需要加強,將該地紅色文化通過紅色旅游形式傳承和發揚廣大!
因為傳統紅色旅游觀光模式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同時,根據調查問卷得知村民對于方山鎮紅色旅游需求增強,表現在紅色文創產品、環境實體體驗等多方面。
建議方山鎮可以根據以往開發經驗,部分恢復特色活動,與紅色旅游相結合,增強紅色旅游景點吸引力。依托當地特色的鄉賢文化、姓氏文化、鄉村文化、古鎮文化等構建全域旅游格局,整合資源,優化配置,打造精品旅游線路。[2]
眾所周知,紅色旅游不是一個單獨的經營體系,需要“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融合發展。[3]單單六要素已然無法滿足需求,衍生出“修、養、學、閑、情、奇”,總共十二要素。紅色旅游需要這些要素共同配合,提供較好的紅色旅游新體驗。
當地交通條件、餐飲、住宿、旅游紀念品、紅色旅游活動形式需要同紅色旅游景區協同發展,不可顧此失彼,只發展一處,這將會影響游客對紅色旅游景點的總體印象。
政治與經濟引領、經濟與社會效益并重是紅色旅游最根本的特征。因具有如此鮮明的特點,紅色旅游需要將嚴肅且富有教育性的故事和歷史人物以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與表達,多產業融合滿足前六項要素,同時也會一定程度上滿足新要素中的“修、學、情”等要素,做到在紅色旅游中感受當地特色紅色文化、革命精神,在旅途中有所學習,修養自生,留下回憶。
根據調查問卷顯示,大部分村民對于當地紅色旅游景點了解程度較低,更無法從當地紅色旅游發展中找到作為“主人”的感覺,甚至可能會在觀賞旅游景點時做出破壞景點環境、侵犯外來游客權益等惡性事件。
這時就需要政府積極宣傳“成果共享”發展理念,強化村民的主體地位,提升村民參與的主管能動力和積極性。鼓勵紅色革命老去人民返鄉就業、船業,建設自己家園。
通過一些鼓勵措施、培訓方式提升村民的專業性與知識儲備,保證提供崗位后可以保證對當地紅色旅游發展有所幫助,在保證成果收益的同時,也發揮了紅色旅游對于鞏固脫貧成果方面的輻射作用。
方山鎮當地紅色旅游景點具有豐富的歷史底蘊與革命內涵,與傳統的紅色旅游景區一樣,在開發過程中仍會面對一系列問題,例如基礎設施與配套設施不完備、客源單一、紅色文化里明顯的嚴肅政治與教育性、紅色旅游活動形式、村民參與度較低、專業人員配備等問題。
團隊在實踐中選擇調研方式較為充分了解當地紅色旅游開發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同時根據自身專業學習知識,對于當地紅色旅游開發問題與現狀提出了關于自己的見解。提議選擇新的紅色旅游開發方式、多產業融合發展、激發村民的主人翁意識。
由時間問題與團隊調查還不夠細致深入,僅針對河南省方山鎮紅色旅游開發問題,不具有普遍性。但團隊將持續關注方山鎮當地紅色文化開發新方式,與當地政府與村民建立聯系,希望為方山鎮當地紅色文化宣傳與建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1] 摘自中國旅游研究院和馬蜂窩旅游聯合發布《中國紅色旅游消費大數據報告(2021)》
[2] 高旗紅,張瑩.革命老區紅色旅游開發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機理及對策研究[J].旅游縱覽,2022,(02):160-162.
[3] 葉光宇,韓廣富.關于紅色旅游問題研究綜述[J].老區建設,2021,(06):8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