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6日,在曼弗雷德·拉赫斯國際空間法模擬法庭競賽全球總決賽現場——阿塞拜疆最高法院上,中國政法大學代表隊榮獲全球冠軍和最佳書狀獎,這也是繼中國政法大學代表隊在4個月前的亞太賽區競賽奪冠、創造23年來首支中國隊伍取得亞太賽區冠軍的歷史后的又一突破。
這一成績離不開代表隊隊員2020級本科生鮑漢棟、卓琳凌、黃日昕自身的努力,更要感謝教練團成員:國際法學院教師唐雅,學生教練2019級本科生巫雅婷、史思圓、阮浩洋,以及多位往屆隊員的傾情支持。備賽時的投入,賽場上的沉浸式發揮,等待結果時的緊張,公布結果時的喜悅……他們穩扎穩打,最終在全球總決賽的舞臺發出了中國代表隊的強音。
打出風格
作為至今已舉辦32屆的年度性世界級模擬法庭大賽,曼弗雷德·拉赫斯國際空間法模擬法庭對法學生有著極大吸引力,更因其每年的全球總決賽均由國際法院三位現任大法官親自出庭成為當今國際領域規格最高、影響力最大的模擬法庭競賽之一。
這條通往冠軍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
自2022年10月選拔訓練以來,賽隊克服諸多困難,認真踏實地進行了法律檢索、案例研讀、書狀撰寫與庭辯訓練等諸多備賽工作,并在各輪次賽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2023年6月17—18日,亞太賽區競賽上,代表隊直面來自中國、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國家的29支隊伍,并在口頭賽輪次中對戰傳統強隊新加坡管理大學代表隊、北京理工大學代表隊,擊敗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國立法律大學進入決賽,并與武漢大學代表隊激烈交鋒后鎖定勝局,奪得亞太賽區冠軍。
10月2日—6日,代表隊赴阿塞拜疆,與來自亞太、北美、歐洲、非洲、拉丁美洲五個賽區的冠軍隊在國際賽同臺競技。經過預賽、半決賽,我校代表隊在決賽中力克德國科隆大學代表隊,奪得全球冠軍以及最佳書狀獎。這不僅是國際空間法模擬法庭競賽舉辦數十年以來中國賽隊第一次沖出亞太賽區,也是中國賽隊首次在英文模擬法庭的世界賽中奪冠。
提及國際賽奪冠之夜,選手們仍有不真實感,“一切都是到正式頒獎晚宴才有實感,確實是拿了冠軍?!秉S日昕說道。時值第74屆國際宇航大會(IAC),全球各國航天科技、空間法治專家齊聚一堂、列席現場觀看,我校代表隊經受著世界賽經驗稀少、老牌強校風格迥異強勢逼迫的挑戰,在70分鐘緊張激烈的庭辯現場中,他們打出了自己的風格!
備賽中,每每想到能站在法庭上向來自國際法院的大法官陳述自己的觀點,鮑漢棟就充滿期待。特別的是,今年的全球總決賽中,來自中國的薛捍勤大法官作為三位大法官之一,與來自斯洛伐克的Peter Tomka大法官(任主席)、來自巴西的Leonardo Nemer Caldeira Brant大法官一起,親自審理了比賽。“作為一支中國隊伍,第一次進入決賽,與來自中國的薛捍勤大法官在總決賽的法庭相遇,我們的心情都是非常激動的?!?/p>
深耕內功
校內備賽環節,國際法學院開設了國際空間法模擬法庭課程,以課堂為依托,面向全校公開選拔30名同學參與培訓。由于該競賽所需內容大多是學生涉足極少的領域,所有學生幾乎都要從零開始?!坝凶约旱乃伎?、能自我鉆研是考核中極重要的一項”,在唐雅看來,競賽中擁有多少幫助都是外在的,學生必須擁有內在的韌勁才能熬過漫長的備賽期。
選手必須自己撰寫書狀,研究方向、法律檢索、規劃安排等也都需要自己推動完成。除此以外,全英文的賽事,對于選手的聽說讀寫也有相當的考驗。
從入選課程的暑假開始,所有同學就已經奔赴在路上。
除了備賽的壓力,選手們每一步還面臨著體力和心理的考驗。我校代表隊在歷年競賽中都有著不錯的成績,團隊過去的榮譽是激勵也是壓力,“有些時候一直寫、一直練會覺得透不過氣。但走出去呼吸新鮮空氣,給自己一些空間和時間就好了”,他們也有過不自信和煩悶,但從沒想過放棄。除了競賽隊員的身份,選手還需要做好學業和備賽的平衡。卓琳凌仍記得書狀提交前的那個夜晚,她通宵修改完畢,穿過校園的小路帶著黑眼圈站在了講臺上,完成了第二天的專業課課堂展示。
無數個難眠的日子見證著他們的付出,唐雅老師形象地把這段經歷稱為“打怪升級”,純粹的熱血裹挾著大家前進,一路過關斬將,“殺”出亞太賽區,問鼎國際賽。尤其是拿到亞太賽區冠軍后他們得到了很多幫助,有來自武漢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的資深專家,也和華東政法大學的隊伍作了訓練賽練習,曾經的對手又變成了朋友,“國際賽上,我們不僅僅是代表學校,也是代表中國走出去的。”
“體驗式”競賽
備賽中學會的文獻檢索和撰寫書狀、英語的口語寫作等是成員們一生受用的技能,比賽里不分researcher和oralist的規定更是讓每個人都在艱苦訓練中被培養成了多面手。比賽中成員們還見到了很多文獻資料中的專家前輩,有幸與他們進一步交流,“有種從書本上走到現實的感覺”。
但對成員們來說,他們獲得了更多。面對賽制改革,他們頂住壓力,更是在全球賽上接連對戰老牌強校,最終奪冠。除了比賽,隊員還需要面對陌生的環境,遠赴日本、阿塞拜疆參賽,克服時差,自己聯系酒店……他們在緊張的比賽日程里也能沉著應戰,無數場練習、模擬和對國際法扎實的基礎讓隊員們能夠調整出最好的狀態。
“我更感謝我的隊友”,巫雅婷、史思圓、阮浩洋作為學生教練并沒有上場,但他們一直協助培訓、修改書狀、模擬對練,默默支撐起了團隊。多位往屆隊員也在訓練中傾力相助。從最開始“小白”階段的懵懂,到隊員們互改書狀的日益熟悉,再到每一場賽場上的相互支撐,“比賽中磨合出的情誼是大學最珍貴的收獲。”每個人都見證過對方的狼狽:改書狀是嚴肅的事情,要毫不留情地批出書狀上的所有錯處;準備賽題時方向繁多,既要分別梳理出條目又要熟悉所有內容,讓思想的火花迸濺在一起;賽場不是某一個人的戰斗,已然結束了前一環節的隊員也需要一起共同商議下一環節的對策,為隊員提供堅實的臂膀。
一場酣暢淋漓的比賽是他們過去所有努力的總和,比起名次,他們印象更深刻的反而是場上法官們問題的“有難度、準確性”。他們拋掉對成績的憂慮,成為了“體驗派”,更純粹地期待向國際法院的大法官們討教,探索學術更前沿,在相同志趣里匯聚光芒,在唇槍舌劍里實踐真知。
相較于成績攀登,唐雅更將其視為一個“育人”的過程。作為法大實踐教學模式的重要一環,模擬法庭全流程仿真模擬司法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訓的機會,也激發了學生對探索國內國際法律知識的熱情,充分鍛煉了學生對國際法律問題的研究能力。不僅如此,整個賽程中學生的眼界境界、團隊合作、集體榮譽感、實務協調能力等個人素質有了顯著提升,這無疑正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
國際法學院院長孔慶江對此也深有感觸。多年從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他深感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涉外法治人才需要擁有跨文化交流經驗以及較強的外語能力,還要在強化法學知識、思維培養的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之中,強調未來涉外法治工作者的家國情懷。面對目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課程設置存在短板”“實習實訓比例太小”“跨文化交流不足”等問題,國際模擬法庭競賽是一個突破口。
“從法律檢索、文書撰寫到出庭表達……通過參加比賽,我們積累了大量國際法相關的知識,英文水平和法律專業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鍛煉?!薄跋M谐蝗兆约耗苷嬲旧蠂H舞臺,不失風度又富有力量、激情地為中國發聲?!边@是隊員們的下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