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增強不想腐的自覺,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更加注重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提高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創新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將清廉教育關口前移,積極拓展清廉金融文化研究,助力清廉陜西建設,在陜西省紀委監委的指導下和陜西銀保監局支持幫助下,西北大學通過清廉金融文化共建活動,將陜西銀行業和保險業的清廉建設文化成果導入學校,成為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走出了一條探索專業教育和行業教育相融合的思政教育新路子。
一、工作開展情況
近年來,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根本任務,把清廉文化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學校紀委的大力支持下,學院以“西北大學-陜西銀保監局”清廉金融文化共建活動為依托,深入探索清廉金融文化育人模式,打造思政教育新品牌。自2020年9月以來,掛牌4個“清廉金融文化教育基地”,邀請省級銀保系統的黨委書記、紀委書記和各類專家共21人作為清廉金融文化講師走進校園,舉辦清廉金融文化系列講座22場,內容涵蓋清廉金融文化建設、金融領域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實踐探索、商業銀行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金融企業內部控制與外部監督等,受益人數達1400余人。同時開展相關專題社會實踐活動,受到了行業廣泛關注和師生普遍歡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創新做法
一是創新共建體系。2020年9月,在前期充分溝通的基礎上,西北大學、陜西銀保監局本著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紀委全會精神以及《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共同發起推動清廉金融文化共建,將學校育人和行業用人需求無縫對接,簽訂了《西北大學 陜西銀保監局清廉金融文化建設合作協議》。合作框架協議可以用“134”來概括。“1”即一條主線:為大學生扣好第一粒清廉的扣子,在其心里種下一顆清廉的種子。“3”即三個目標:一是通過構建行業、企業、學院嵌入型和互動型的清廉金融文化教學體系,打造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的標桿;二是通過注射“不想腐”疫苗,孕育人才培養“廉內核”,打造新時代高校清廉文化建設基地標桿;三是通過培養一批政治素養高、清廉素質強、專業能力精的優秀人才,打造新商科下金融人才協同育人標桿。“4”即四個共建:共建清廉金融文化智庫平臺,共建清廉金融文化師資團隊,共建清廉金融實踐教學體系,共建清廉金融文化宣傳新格局。
二是共建師資隊伍和育人平臺。與省內30余家金融機構共建金融專業導師隊伍,既包括已經來授課的21個單位杰出管理者,也包括其他尚待授課的相關單位負責人;既有針對本科教育的清廉金融文化講師,也有大學生創新創業導師,還有金融專碩導師;在陜西銀保監局、陜西民生銀行、陜西信合、陜西保險行業協會等掛牌“清廉金融文化教育基地”,為學生參加專業實習和接受清廉金融文化教育提供了平臺。
三是開辟育人新路徑。依托暑期“三下鄉”,圍繞金融服務鄉村振興、金融相關知識下鄉、陜西金融行業高質量發展等主題開展系列專題社會實踐活動;創建了西北大學—開源證券創新人才實驗班,開創了新的教學改革模式。共建活動的開展,為創新人才實驗教學提供了有效支撐,系列課程成為實驗班的重要學習內容,創新形成了實驗班的開放式教學范例,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成功經驗。
三、育人效果
一是“三位一體”模塊促進了育人的“三個有機統一”。“三位一體”是指專題講座、實習實踐、校園文化活動三個有機銜接的育人板塊。具體而言,專題講座實現了“廉潔教育專題、金融風險管理、行業發展前沿”有機統一;實習實踐實現了“廉潔教育、勞動教育、專業教育”有機統一;校園文化活動實現了“防范金融詐騙、廉潔從業教育、特色文化活動”有機統一。
二是涵養清廉素養與提高專業技能同頻共振。兩年來共舉辦專題報告22講,收益學生1400人,涵蓋本碩博和青年教師;組建社會實踐隊伍45支,涵蓋450人次;開展專題校園活動20余場,參與學生1000余人;20余名學生獲得全國金融類高層次競賽獎勵。在畢業座談會上,學生們普遍認為深化了認知、受到了教育、觸及了靈魂,立志成為忠誠干凈擔當的奮斗者。我們已經建立了就業數據庫,將跟蹤學生的成長。
三是促進了新階段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通過導入外部資源、共建思政課程,推動了西北大學思政課改革;通過建設清廉金融文化思政新平臺,打造了新文科背景下經濟管理學科思政教育的新品牌:通過融合一流專業與開源創新人才實驗班建設,促進了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相關成果獲得省級教改項目。
四、標志性成果
一是社會實踐成果取得新突破。學院精心組織的“百企千村萬戶行”社會實踐團隊圍繞金融服務鄉村振興、金融相關知識下鄉、陜西金融行業高質量發展等學科方向主題開展系列專題社會實踐活動連續兩年獲得全國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陜西省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標兵團隊、西北大學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和全國大學生暑期實踐成果TOP100等榮譽稱號,兩年共參與老師50多人次,累計參與學生800余人次。相關實踐成果被新華社、央廣網、陜西學聯等媒體報道300余次,實踐團隊撰寫的調研報告累計達到180余萬字,即將正式出版。
二是育人模式改革實現新跨越。學院與開源證券戰略合作開辦的“西北大學-開源證券”創新人才實驗班,開創了新時期“高校+券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是創新型金融人才培養的新起點,實現了跨校跨專業招生,引入探索訂單式培養模式;根據開源證券特色業務發展需求,定制北交所投行業務專班,定向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推動了就業高質量提升,兩期實驗班56位學員中,30人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等名校深造,8人入職開源證券投行項目組,18人入職工行、建行、中興等知名企事業單位。
三是開放合作取得新進展。清廉金融文化共建活動得到了陜西省紀委監委領導的高度肯定和精心指導,被列入省紀委監委四室2022年度工作要點。同年6月,陜西省紀委監委領導來校調研清廉金融文化進校園活動,并召開座談會,就開好本交流會和下一步共建活動開展進行了悉心指導。近兩年來,通過持續開展共建活動,進一步深化了省銀保監局、省內相關金融機構的之間的緊密合作,同時也促進帶動了西北大學與其他行業的開放合作,拓展了辦學邊界,提高了學校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五、社會影響
一是推動了清廉文化教育的機制和體系建設。2022年7月,清廉金融文化共建交流匯報會在我校召開,會上陜西省紀委監委領導對陜西銀保監局與我校開展共建活動給予充分肯定,并對陜西高校持續推進清廉文化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下一步我們將在已經高質量完成的22場清廉文化講座的基礎上,繼續總結有益經驗、編撰出版清廉金融文化教育教材,并在大學生實踐基地、勞動教育基地、專業實習基礎、畢業生實習基地、基層黨建共建等方面持續發力,既要強化清廉文化教育與其他類型思政教育之間的聯動性,又要凸顯清廉教育的獨特性,從而發揮清廉文化教育最大的育人作用。
二是發揮了輻射和帶動功能。清廉文化育人工作得到了兄弟高校和省內金融行業的高度認可和贊譽,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推進深度融合,在已有的良好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學校與行業之間長效的溝通與合作機制。同時,進一步加強與兄弟院校之間的交流,把已有好的經驗做法與兄弟高校進行分享和探討,互通有無、群策群力、集思廣益,通過清廉文化共建撬動和引領學校和行業之間在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上開展共建,在人才培養、智慧校園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國際傳播與交流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形成學校與行業之間良好互利共贏好的合作模式,共同推動陜西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是助力了育人質量再提升。我們將人才培養規律和行業需求緊密結合起來,黨和國家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在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下,我們與陜西銀保監局合力打造“清廉金融文化講座進校園”這一高校思政教育品牌,將金融行業廉政建設的關口前移,在大學生從業前就開展教育,提前打好清廉“疫苗”,幫助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守得住規矩、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扛得起責任,知節慎行、行穩致遠。這是建設清廉金融生態的需要,也是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