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悠悠文化貫古今,瑰麗非遺耀中華
中國大學生在線沈陽8月23日電(通訊員)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民族智慧。為助力非遺傳承,探尋非遺之美,東北大學赴浙江三市社會實踐團于8月2日至8月8日走進浙江省湖州市、嘉興市和溫州市三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尋訪剪紙、灶頭畫、廊橋、木偶等非遺文化,追蹤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賡續綿延、代代相傳的密碼。
欣賞藝術,贊嘆非遺魅力
剪紙藝術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之一。它源遠流長、經久不衰,已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藏。其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和廣泛的應用場景,彰顯著獨特的藝術魅力。8月4日,實踐團來到非遺傳承人所在店鋪,探尋剪紙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實踐團成員與非遺傳承人的交流中,該傳承人介紹了剪紙這項獨特的民間藝術的發展過程,并講解了一些簡單的制作技藝。
傳承人對剪紙的興衰發展的講述為實踐團展開剪紙千年畫卷,使實踐團感受到傳統技藝傳承之路的艱辛。在采訪中,剪紙行業從業者表示,盡管剪紙藝術歷史悠久,因其豐富的內容和含義廣受人們的喜愛,但是快節奏的生活和科技力量的沖擊導致能夠靜下心來潛心鉆研剪紙技藝并以此為生的匠人越來越少。如何避免如此巧奪天工的民間藝術消失在時代的變遷中,南潯的剪紙匠人們也在不斷探尋著新發展之道。
圖為實踐團采訪非遺傳承人。湯子斌 供圖
三尺臺上升起裊裊炊煙,騰騰的水汽升騰出飯菜的香味。灶,總是寄托著游子對家鄉的眷戀,灶頭畫歷經多年文化積淀成為魚米之鄉的獨特藝術。灶頭畫如何在灶火做飯逐漸淘汰的環境下煥新生機,或將為非遺傳承提供新思路。為此,實踐團來到“灶畫之鄉”——嘉興市古塘村,針對灶畫的傳承發展開展考察。在村干部的帶領下,實踐團參觀了非遺傳承人施順觀老先生的工作室,觀察了不同樣式、風格迥異的灶頭畫模型,通過多媒體手段了解了灶頭畫的發展歷程,感受到了灶頭畫的悠久歷史、豐富題材和深遠寓意,體會其中蘊藏著的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
圖為實踐團參觀灶畫模型。湯子斌 供圖
據村委會工作人員介紹,古塘致力于打造國家級非遺項目灶畫主題村,不僅是對灶頭畫這一藝術的展示,更是旨在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為灶頭畫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態圈”。灶頭畫是鄉土文化的具象,寄托著人們的鄉愁,它代表著家鄉的味、家鄉的情。古塘村致力于“讓非遺活起來”,與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合作,建立非遺文化客廳,對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進行規劃,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
對話大師,感受傳承匠心
為能夠往來于崇山峻嶺,古人在溪澗間架起一座座廊橋。高超的建造技藝,讓這些散落的“橋梁活化石”留存至今。8月8日,實踐團來到被譽為“中國廊橋之鄉”的溫州市泰順縣,走進非遺傳承人曾家快老師的家中,了解大師與廊橋的故事。 圖為曾家快講述廊橋歷史。高興 供圖
在采訪過程中,曾家快老師用自豪又激動的語調向實踐團講述了廊橋的悠久歷史、獨特構造以及自己幾十年的廊橋建造之路。在提及廊橋技藝傳承問題時,曾老師說到,在交通發達的當下,廊橋逐漸失去了其原有的物質作用,廊橋的市場也大大縮小。但這并非意味著廊橋失去了其意義,在當下,廊橋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及村民表達愿望的寄托發揮著自己的精神價值,廊橋仍是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從古到今,廊橋連接的不只是山道和水澗,更是人與人的內心世界。橋在那,精神世界便永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接過廊橋文化傳承的接力棒,讓廊橋文化繼續發光發熱。無數守橋人造就了山間一座座廊橋,靜默無語見證著日月變遷,熱忱行動守望著廊橋傳承。
泰順既是“廊橋之鄉”,也是”木偶之鄉“,實踐團來到了木偶雕刻傳承人季天淵老師的工作室。工作室內陳列著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木偶作品,實踐團欣賞了精巧的木偶并采訪了它們的制作者、表演者季天淵老師。
圖為季天淵向實踐團展示如何操縱木偶。高興 供圖
季天淵向實踐團講述了自己從小學習制作木偶、進入劇團進行木偶表演、將泰順木偶帶向全世界最后回家鄉傳承非遺的豐富經歷。季天淵表示她對木偶雕刻、表演熱烈的愛與珍視促使她一步步成為木偶藝術的專家。為更好地展示非遺木偶的操作技藝,在老師的指導下,實踐團成員體驗了操縱木偶表演,深深地被老師隨著音樂的律動熟練操縱各類型木偶的情景所感染。據悉,為推廣和傳承這項藝術,季天淵帶領團隊走進校園與社區,親自教授孩子們木偶雕刻和表演,讓更多的人了解與喜愛木偶。
跳動的木偶演繹古今,堅守的大師傳承非遺。在季天淵、曾家快為代表的“非遺人”身上,蘊含著傳統手藝人的堅守與擔當,用行動行動詮釋了何為匠心、何為傳承。
通訊員:梁峻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