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博士”為北方寒地農戶養殖插上科技的翅膀
劉帥,男,漢族、中共黨員,國家二級運動員,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博士研究生,曾任院研究生會主席、班級班長,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科研助理,瑞賽齊高科公司董事。主修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從事地方品種雞開發與培育。2018年以來,獲得楊山獎學金(專業領域最高獎學金)、東北農業大學優秀研究生、優秀研究生干部、專利之星、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等多項榮譽及大學生創新創業獎項。
一、埋頭學術前沿、用“鉆”勁突破技術難關
養殖是農戶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我國北方地區高寒氣候為養殖戶冬天養雞帶來挑戰與經濟損失。2021年7月9日中央發布《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將種業提升到國家重要戰略地位。地方品種雞作為種業的遺傳資源,對于寒地雞新品種培育提供了良好素材,為寒地養殖戶雞的養殖帶來增收機會。
劉帥從云南高考到黑龍江上學,看到南北方養殖因越冬難題存在巨大反差后,立志從事雞遺傳育種研究,攻堅養殖越冬難題,讓東北養殖戶冬天也能養殖帶來經濟收入。林甸雞是黑龍江省唯一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并遺傳育種已經建立保種場的地方品種雞。他在博士期間以抗寒的林甸雞為種質資源素材,通過全基因組重測序結合常規育種方法,培育適合北方養殖的抗寒濱麻雞。北方養殖越冬難題的科技攻關得到哈爾濱市科技局雛鷹計劃重大項目70萬元支持。抗寒濱麻雞的培育依托農業農村部雞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哈爾濱市科技局、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以瑞賽齊高科為育種的主體,培育我國北方具有抗寒性能的產蛋高的雞種,濱麻雞市場進一步的推廣將為我國北方家禽的養殖行業帶來更多經濟收入。僅碩士研究生在讀期間劉帥先后在國際期刊一作發表、參與發表6篇SCI,獲得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繁殖學分會第十九屆優秀論文獎。申請“雞早期胚胎提取及圖譜制作國家發明”專利1項,發明養殖相關實用新型專利6項、育種軟件著作權7項,商標3項。寒地濱麻雞抗寒性能測定在2020年12月中旬的哈爾濱展開,通過南方雞種與育種素材之一的林甸雞野外測定數據顯示,所選用的林甸雞素材無凍傷與體重迅速下降情況,而南方雞種出現大面積的凍害與死亡。抗寒性能測定的數據說明針對北方高寒地區的雞種培育,他所選用的素材是合理的、有效的,能解決雞越冬新品種培育的難題。
二、助力鄉村振興、用“闖”勁帶動惠農增產
科技成果惠及農戶百姓,劉帥及團隊以科技產品積極投身惠農助農事業。他以抗寒濱麻雞培育、禽類養殖技術為依托在哈爾濱市,大慶市開展三下鄉,養殖線上線下講座多次與農戶、養殖廠負責人深入交流,聽取他們在養殖過程中的困難、為他們排憂解難。目前在中試階段的濱麻雞已經投放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大慶市、伊春市的部分養殖廠與農戶,投放雞苗約1.9萬只,與此同時,建立完善的后期養殖咨詢服務,讓農戶敢于養殖,養殖出問題有依靠,目前累計帶動農戶、養殖戶從事人口數量約48人。其中在哈爾濱市雙城區東寧村投放的400只兩個月大的、疫苗完善的青年雞得到農戶的一致好評。當地農戶說到:“這小笨雞真歡實,挺淘。”東寧村的科技惠農濱麻雞送雛下鄉活動,形成首個“政府+高校+駐村工作隊+高科技企業+農戶”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并且得到中國科技日報、黑龍江日報,黑龍江省電視臺極光新聞、新晚報多家媒體的報道,累計閱讀量達21.8萬。劉帥同時做客哈市科技局“科技惠農大講堂”直播,主講內容為濱麻雞的培育及雞的養殖技術,黑龍江省農戶、養殖戶、駐村干部觀眾達到1.5萬。通過多種媒介平臺,濱麻雞科研成果得到廣為傳播,讓更多的寒地農戶、養殖戶敢于邁出步子,蹚出致富路子。
三、投身創新創業、用“干”勁提升本領能力
2020年初他帶領5名大學生成立黑龍江瑞賽齊高科技有限公司并擔任公司董事,至今公司已經由5人發展到含兼職全職共32人的科技型育種公司,并成立關聯的瑞賽齊商貿科技公司。他帶領瑞賽齊高科公司評上“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并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20年度企業產值80萬。累計為40余位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實習基地,大部分同學科創能力得到提升。以科技助農為依托“瑞賽齊-國內高品質特色雞產業化養殖領跑者”獲得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入圍國賽獎;第五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東農濱麻雞產業化項目”獲中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國家級優秀結題;第六屆黑龍江省互聯網+創業大賽省賽銀獎。上游育種,下游產品對接農戶百姓。在上游公司將濱麻雞投放農戶,并簽約相關的回收協議,在下游公司積極與高端商超、食品公司、社區團購合作。與農戶形成訂單式的養殖合作,讓養殖無后顧之憂。
種業關乎民生。公司從源頭開展家禽新品種的培育。目前與相關國企投資集團、國企集團下屬養殖公司達成新品種合作意向。擬投資四期3000萬建成涵蓋祖代、父母代、商品代養殖的現代化育種場。據國內育種公司培育的產品對比估算,適合我國北方寒地養殖的濱麻雞年產估值4億元。
劉帥在青春中閃光,以所學專業為農戶養殖插上科技的翅膀,以身體力行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